用艾絨或其他藥物燒灼、溫熱體表穴位,借助艾灸火的熱量和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傳導,起到溫通氣血的作用。這種溫熱的刺激對氣血的運行很有幫助,艾條的“無形之氣”進入人體後有助於促進新的氣血的誕生。
2艾灸補血艾灸心氣不足的地方,瘀血癥狀:胸悶、心前區疼痛、氣短、面色蒼白、頭上出汗、口唇發黑、手腳冰涼。
艾灸穴位:主要穴位:內關穴、心俞穴;配穴:漢中穴、同裏穴、舒歌穴、祁門穴。
艾灸這些穴位可以養血活血,調理心氣,理氣不滯。
血虛癥狀:頭發逐漸稀疏脫落,嘴唇和指甲蒼白,失眠,頭暈,女性月經量減少。
艾灸穴位:脾俞、中脘、氣海、足三裏。
艾灸這些穴位,每天壹次,以皮膚潮紅為度,可以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
瘀血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如果血液受阻,血液肯定會受阻。這類人容易出現嘴唇和指甲發紫,皮膚發青或粗糙,局部刺痛或抽筋,或摸到腫塊。
艾灸穴位:氣海、舒歌、雪海。
艾灸這些穴位可以活血化瘀,避免淤血,阻礙氣的運行,使氣血通暢。
補肺氣主要癥狀:咳嗽、四肢無力、氣短、聲音低沈、乏力、乏力。
艾灸穴位:舒菲穴、太原穴、陰陵泉穴。
艾灸這些穴位,可以保持肺功能正常,使氣道通暢,呼吸均勻順暢,吸入足夠的清透空氣,有效調節氣機。
肝氣郁結、肝血不足的主要癥狀:精神抑郁、雙肋疼痛。睡眠質量差,頭暈目眩,食欲不振,乏力,胸悶,胸兩側疼痛,女性常伴有月經不調或乳房脹痛,舌紅。
艾灸穴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
人的肝血不足,肝氣容易爆發,導致人急躁易怒,甚至肝區隱隱作痛。艾灸這些穴位具有養肝養血、健脾益腎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肝氣郁結、肝血不足的現象。
3常用的補氣血艾灸方法懸灸法:以掌根為支撐點握住艾條,另壹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按在施灸部位,防止患者過熱灼傷。在艾灸部位上方上下移動艾條,溫灸的距離壹般可以低到患者感覺到的程度。根據體質的不同,溫灸的距離可以從2-10 cm不等。
隔蒜灸:將大蒜切成0.5厘米厚的薄片,中間紮壹個小洞,放在穴位上,用艾炷灸。
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成0.5厘米厚的薄片,用針在中央紮幾個小孔,上面放上艾炷,放在穴位上進行艾灸。當感到灼痛時,可將姜片稍稍擡起離開皮膚壹會兒,然後立即放下,再繼續艾灸,如此反復,直至局部皮膚出現潮紅。
4艾灸補氣血的註意事項1。艾灸時要密切註意患者的身體狀況,調整艾灸的時間。虛寒證艾灸強的人可以多壹些,時間可以長壹些,氣虛證艾灸強的人相對少壹些,時間要短壹些。
2.艾灸不要用在頭面部和胸膈以上,要用在下肢和厚肉上。肌肉較細的地方,骨骼以上,以及大血管、活動關節、皮膚皺紋等部位,由於避免直接艾灸,肌肉肥大,特別是背部穴位,可以長期艾灸。
3.艾灸後要休息壹段時間再出去散步。
4.艾灸主要適合虛寒體質的人,熱體質的人在施灸時需要選擇合適的穴位和灸時。凡是中醫所說的實熱證或陰虛發熱的患者,如高熱、高血壓、肺結核大咯血、嚴重貧血、急性傳染病等,都不適合在患病期間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