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務業作為壹個新興產業,其發展存在很大的區域差異。目前中國大健康產業在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消費較高。相比之下,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大健康服務消費占比不足10%。區域差異主要是由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醫療機構屬地化管理、醫生單點執業等原因造成的。
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15%,而我國僅占GDP的5%,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健康產業年收入約900億美元,而美國健康產業產值已超過1萬億美元。
健康中國規劃綱要指出產業引擎,中國大健康企業面臨發展問題。
從2016到10,《健康中國2030》明確提出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突破8萬億元和16萬億元,“健康中國”戰略必將成為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國的大健康產業企業逐漸發展壯大。但目前健康中國概念股有83只,數量相對較少。即使在生物醫藥赴港上市的大潮中,中國大健康產業企業的發展仍然面臨三大問題。
醫療衛生領域優秀人才的缺乏制約了上市企業的發展。壹方面,國家提出“健康中國2030”後,R&D人才的缺乏成為上市公司發展的短板。另壹方面,與其他行業相比,醫療衛生人才技術密集度高,這些人才的培養周期長,尤其是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和創造性的高端R&D人才,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醫療衛生相關知識產權保護不足。首先,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仍需投入大量精力。其次,醫療健康行業的產品研發是多學科、多領域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投入。相關產品開發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依賴程度高於其他行業,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上市公司國際化,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侵權現象頻發。企業必須加大知識產權投入,盡快與國際接軌。
市場變幻莫測,企業無法快速適應。壹方面,中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的深水區,產業處於大規模整合升級階段。對於企業來說,大多結構龐大,短時間內無法快速適應。另壹方面,近兩年來,壹系列醫療相關政策不斷實施,互聯網醫療的興起和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對這些企業提出了更高的創新要求。如何快速適應這種更高的要求,成為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以上數據及分析可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報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