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道德經》
本章是老子對養生之道的闡述和論證。宇宙萬物都是屬於它的根的,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恢復生命。守靜,元神動,守空,元神渾厚,元神昌盛。這就像精神。本質是上帝存在的基礎。有本質就有上帝,沒有本質就有上帝。另壹方面,壹個被上帝守護的生命,只有被上帝守護,才會充滿活力。
過去,人們總是用“清靜無為”、“淡泊清心”這兩個詞來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總的來說,老子更註重清靜,主要是在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術語上,而不完全是在修身養性上。這壹章不是專門講人生的,主要是理解世界,當然也包括理解人生。但是,無論是我們所認識的人生哲學,還是客觀世界,他們的基本態度都是“致空”、“靜”、“返本”、“還原生命”。
先說“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用之無窮。“至虛”就是要求人們擺脫物欲的誘惑,回歸空性、靜性的本性,從而理解“道”,而不是為了權欲、利益而忘記“道”。“致空”必是“靜”,因為“空”是本體,“靜”在於應用。司馬遷說:“李二與己無關,恬靜自以為是。”(《史記·太史公列傳》)這是壹個非常簡短的總結。
“靜”和“動”是壹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強調“靜”而不是“動”,並不否認“動”的作用。再說說“畢竟”根是植物和樹木誕生的部分,具有根本、根和基礎的意義,是壹切的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壹是目的,是絕對的。這是歸根結底的哲學意義。但是,老子的哲學有循環論的色彩。
任說:“老子主張虛懷若谷,靜觀萬物的發展變化。他認為壹切事物的變化都是循環的,變化著,又回到原來的起點(歸根到底),等於不變,所以叫靜態。既然靜是壹切變化的總原則,那它就是不變的。為了遵循這個安靜的原則,不要輕舉妄動。改變比保持安全更好。把這個原則運用到生活和政治的方方面面,他認為消極無為是可以避免的。”(任著《老子新譯本》)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二)的哲學著作,也被稱為《道德經》、《老子五千字》、《老子五千文》。它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為兩部分。原文第壹部分是道德經,第二部分是道德經,沒有章節。後來改成前面37章的《道德經》,後面38章的《道德經》,分成81章。
《道德經》正文以哲學意義上的“德”為主線,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但多以政治為目的。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被譽為萬經之王,含義深刻,包容廣泛。]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壹,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和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文出版最多的文化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