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專員、陽陵泉:人練下法,專員刺血。針刺陽陵泉適用於翻身困難、下肢屈伸疼痛、腰肌間歇性疼痛、運動性腰痛、憋氣活動等。
3.老郭穴(在第三和第四跖骨之間,大約在這個部分上方半英寸):穿刺的節點和壓痛,這是治療扭傷,風濕和腰肌勞損,針灸後腰部發熱和頭部出汗的較好方法。
4.從養老角度治療脊柱扭傷,病變在太陽經絡的損傷處。
5.姚寧穴:患者手掌水平貼於胸前,拇指尖抵住天突穴,肘部向上擡起。壓痛點在肘關節上方前緣凹陷處(相當於曲池、五裏、下白穴),大者小如手指,如豌豆。患者局部消毒直接刺0.5-1.5寸,扭轉20秒,腰椎在針間移動,叩擊。適用於寒濕腰痛、膀胱經二線外、軟組織損傷、橫肋突關節半脫位。
6.燕尾:註射安痛定(針尖指向劍突方向)適用於腰椎屈曲後左右活動、伸展受限,橫突關節疼痛的患者。
7、後溪通督,適用於督脈病變,如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損傷,輕度中央椎間盤突出,骨結合效果較好。
8.精靈、淩薇(腰痛點)精靈穴位於手掌第四、五掌骨間隙後緣(中柱穴正後方);淩薇位於第二、三掌骨間隙後緣,左右手各有兩個穴位。
主治:猝死、痰飲、氣短、氣發作、耳鳴、頭暈、頭痛、手背紅腫、腕關節炎。
註:針灸穴位簡介:精靈、淩薇、七血、外勞宮,兩骨縫合處,左邊精靈,右邊淩薇,針刺5個穴位,耳鳴、頭暈、頭痛、手背紅腫、手腕疼痛。
9.上督:定位:位於食指和中指蹼緣,左邊壹穴,右邊壹穴,主要用於扭傷肩、背、腰。
10.脊柱點:小指尺側掌指關節紅白相間。左邊壹個點,右邊壹個點。
適應癥:急性棘間韌帶損傷、椎間盤突出、術後腰痛、尾椎痛、耳鳴、鼻塞等。來自針灸詞典。
11.腰腿穴:位於手背,腕背橫紋前壹寸五分,第二伸肌腱橈側壹穴,第四伸肌腱尺側壹穴,左右兩穴。主治:腰腿痛、腰扭傷。
準備:從常用新醫療法手冊,斜刺肌腱3-5點,針感麻木至指尖。艾灸強。
12.坐骨神經穴:位於無名指尺側緣和掌指關節背側,左側壹穴,右側壹穴。
適應癥:坐骨神經痛、胯痛、胯痛。
備考:《針灸外感穴位圖譜》:坐骨神經穴位與三焦經中的經絡有什麽關系?中柱?在穴位前,緊貼骨膜3-5分鐘,不進入骨膜,針感局部疼痛,無輻射。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您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必要,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