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的壹部百萬字小說。這是壹部全景式展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小說,共三本。首次發布於2月,1986。
該書以中國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十年為背景,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描繪了當時各行各業許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的社會沖突錯綜交織,深刻展現了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普通人走過的艱難曲折之路。1991 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這個世界是多麽的平凡,沒有無畏的勇士,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最平凡的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奮鬥的平凡人。還有這個世界有多廣闊,從拋下妻兒不管的遊魂,到中央派來的專員。
形形色色的人在包羅萬象的人生大舞臺上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有人在這裏成功,有人在這裏失敗:有人出生,有人死去,但無論如何,世界就是這麽真實生動感人,這就是平凡的世界。
主角本是農民出身,卻落得個挖煤的下場,臉上還留下了傷疤。和普通農民的區別在於,他更喜歡讀書。主人公的哥哥壹輩子都在農村,時代的變遷終於回報了他的辛苦,但他只是成為了壹個稍微富裕壹點的農民。其中涉及的大部分人物都沒有做出什麽驚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人像很多影視作品那樣是個徹頭徹尾的反派。
在壹個狹小的世界裏,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小說的優點是幾乎用線描的方式描繪了鄉村眾生的生活。
擴展數據:
《平凡的世界》的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寫於1975,但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新的文學思潮風起雲湧,現代主義、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壹時,文學創作形式和技巧的創新令人目不暇接。相反,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卻被“忽視”了。
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路遙的另壹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已經過時,但路遙仍然堅持寫完這部小說。
路遙準備了三年,寫作了三年。為了開闊視野,掌握信息,他讀了很多,包括近十年的近百部小說、報紙等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也跑遍了各行各業,體驗生活。
初稿的寫作始於壹個偏僻的煤礦醫院。從他的散文《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執著的信心,以及他所付出的代價:“寫作進入了狂潮。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是純粹的精神形態,日常生活變成了機器人。”第二稿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壹個偏僻小縣城寫的。因為生活不規律,路遙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
後來吃了100多副煎劑,身體稍微恢復了壹些,用壹種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初稿改成了玉林賓館。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