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以下簡稱周):明光法師您好(手語)。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佛教醫學。首先,我想請明光法師給我們解釋壹下什麽是佛教醫學。
明光法師(以下簡稱明,手語表達):佛教醫學是指以四大三學等佛教理論為指導,以了解論證、調理心靈、註重飲食為特征,以啟迪無上智慧、提高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為目標,最終達到人體內外環境綜合協調的醫學和藥學體系。因為佛教醫學的理論框架和臨床診療體系主要是在中國形成的,所以我們所說的佛教醫學實際上是指中國的佛教醫學。
如果用壹句話概括:佛教醫學是指佛教人士創造並傳承下來的醫學。
周:佛教醫學的研究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明:佛教醫學早在佛陀時代就已存在。但佛教醫學真正作為現代學科提出來,是在90年代初。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開始關註佛教的史料和醫學思想以及佛教對中醫發展的影響。1993年5月真正提出了佛教醫學的概念,系統地開展了佛教醫學的研究。當時,中國第壹個佛教醫學學術研究團體福建武夷佛教醫學研究院成立,承辦了第壹、二屆國際佛教醫學學術研討會和第壹、二屆全國佛教醫學學術會議,主編了《福建省中醫藥學會佛教醫學研究會》。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出版了30多部佛教醫學著作,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與此同時,佛醫的文獻研究、理論探討、臨床診療、產品研發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可以說,佛教醫學正在進入壹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周:佛教醫學、儒家醫學、道家醫學有什麽區別?
明:確切地說,道家和儒家的醫生都不應該叫“學”。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佛醫有自己的理論框架和思想體系,四大病、三毒、五蘊等完整的病因病機理論,豐富的疾病診治方法,大量的文獻基礎和大量的臨床實踐。此外,他在飲食、保健、養生、心理學、倫理學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成果。所以,稱之為“佛藥”並不為過。但儒醫、道醫、中醫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框架基本相同或相近。比如他們都主張整體觀念和陰陽五行指導下的辨證。儒醫和道醫只能說是中醫中的特殊現象或特殊群體——即精通儒道理論的醫生。但如果想上升到“學”的層面,至少目前的條件是不具備的。因此,佛教醫學、儒家醫學和道家醫學的最大區別在於: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不同,內涵和外延不同,認識和診斷疾病的角度不同,處方藥的特點不同,信仰的群體不同。
周:李教授(簡稱李),我聽過您的課。在課上,妳也列舉了很多佛教和醫學相關的數據。妳當時是什麽樣的機會決定開始學佛的?妳認為佛教醫學未來的發展空間是什麽?
李:俗話說“佛有緣份”,我是壹個和佛結下了不解之緣的人。首先,機緣巧合,我出生在千年古剎,從小種下佛教。其次,機緣巧合,我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等名校同時接受了中醫和佛學教育。第三,機緣巧合,我曾經擔任過中國第壹個全民所有的佛教醫學研究所所長,專門從事佛教醫學的學術研究。第四,因為機緣巧合,認識了壹批熱衷於弘揚佛教和醫學文化的有識之士。第五,壹個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被調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藥文化,佛教醫藥文化成為我的主要研究課題。正是基於以上五個機會,我在佛教醫學的研究上領先了別人壹步。我在演講中列舉了很多數據,都是我利用第壹手資料的研究成果。
我對妳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佛教醫學的未來發展是不可限量的。套用壹句時髦的廣告詞:妳心的大小,就有發展的空間。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佛教醫學是壹片尚未完全開墾的處女地,在醫療保健、食療、心理健康、醫德醫風、臨床科室、保健品開發等領域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是數十億的數據所無法涵蓋的。到目前為止,能把佛教和醫學有機結合起來的人並不多,能進行產業化經營的更是屈指可數。所以,誰占了先機,誰就能獲得最大的回報。
周:李教授,您寫了很多關於佛教醫學的書,業內人士也給了您“佛教醫學先驅”的稱號。想知道國內有沒有醫院開始將妳的理論研究應用到實踐中,並取得豐碩成果?而妳個人是否打算從壹個佛教醫學的開拓者和布道者轉變為壹個佛教醫學的實踐者?
李:“佛教醫學的先驅”受到媒體和同行的稱贊,我真的很害怕,如履薄冰。為什麽?我是個踏實的人,總覺得自己做的太少,贏得的榮譽太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將全力弘揚和普及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盡我所能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相結合,讓更多的人從佛醫那裏得到實惠、幫助和智慧。目前幾家醫療機構真的開始實踐我的研究成果了。同時,如妳所說,我自己也會成為壹名佛教醫學的實踐者。我是壹名醫生,善待世界,拯救眾生是我永恒的追求和目標。希望李博士、李博士成為繼李博士、李教授之後,我人生中嶄新的名片。
周:美容保健是現在的熱門話題。李教授,您能介紹壹下佛教醫學對美容保健的相關看法嗎?
李:美容養生不僅是當今的熱門話題,更是千百年來的永恒話題。說到佛教美容養生,有兩個人值得專書。壹個是唐朝的武則天,壹個是北宋的劉(的劉娥)。兩人都是當時當道的女中豪傑,精力充沛,身手不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第壹,對佛教有很深的宗教信仰;其次,生活中合理分配素食;第三,合理使用植物化妝品美容;第四,善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佛香;第五,勤念經,危難之際堅定修行佛法;第六,經常結緣佛寺,聽高僧說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佛教醫學中的美容保健有著非常獨特的特點和方法,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各種需求。我在演講中把佛醫的養生分為素食、茶道、禪修、瑜伽五個方面,但其實還有更多方法等著我們去開發、實踐、應用。在美容方面,佛教醫學中有很多方法,比如洗澡、燒香、吃藥、吃飯、打坐、瑜伽等等。當然,這些方法很多都是基於對佛教的信仰。只有在真誠信佛的基礎上,才會有特別的感受和感悟,才會有恒心和毅力。因為這個題目太大了,我很難在這裏充分展開。但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佛教美容養生可能會引領壹個時代的潮流,成為人們最重要的美容養生方式之壹。
周:佛教醫學中的瑜伽和現在壹些瑜伽館裏的瑜伽有什麽本質的區別嗎?
李:差別挺大的。可以說完全不是壹個等級觀念。首先,培養的目的不同;其次,培養的方法不同;第三,培養的結果也不壹樣。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佛教瑜伽重在修心養性,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瑜伽主要是壹種健身手段;前者的修煉方法是靜制動,後者的修煉方法是動靜制動;前者側重於心靈,後者側重於體質。如果用壹句話總結:前者培養智慧,後者培養體型。
周:明光法師,與其他醫學相比,佛教醫學在治療人類心理疾病方面有什麽突出的優勢?
明:與其他醫學相比,佛教醫學在治療人類心理疾病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特點和優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精神疾病的調理和治療是佛教醫學最重要的專業,是其他醫學無法比擬的;佛教的禪修、瑜伽是調節情緒、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其他醫學難以做到的;(3)虔誠的佛教信仰是凈化身心、緩解焦慮的靈丹妙藥;④佛家醫家的哲學思想和理論基礎能對精神疾病的治療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⑤佛教醫家的藥方對精神疾病的康復有明顯的臨床效果。此外,朗讀、念佛咒、聽經、傳法等活動也能在壹定程度上起到治療人類精神疾病的良好作用。壹句話:佛醫從信仰、理論、冥想、瑜伽、誦經、處方等多個層面和角度治療精神疾病,具有突出的優勢和特色。
周;明光大師,現在醫學對癌癥可以說是無可奈何了。佛教醫生治療癌癥有進展嗎?
明;因為醫學理論體系完全不同,治病的立場也完全不同。在治療癌癥等所謂的絕癥時,佛醫是把人作為壹個整體來對待的,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西醫治標,佛醫治本。
周:明光法師,您能詳細講壹下佛教醫學中的“禪”與精神養生的關系嗎?
明:要理清兩者的內在聯系,首先要明白什麽是“禪”。禪,又稱禪,意為默想。意譯是禪定(只有他想的時候,他才想到專註壹種情況,仔細思考),思考,修行,棄惡(在欲望的世界裏拋棄五蓋等壹切惡),功德叢林(以禪為理,智慧,神通,四無量功德可生)。禪宗是大乘、小乘、外道、凡夫都修行的,只是宗旨和思想對象不同。因為修行的層次和境界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壹般來說,禪是指心靈專註於某個對象的壹種狀態,極其寧靜,平衡著細致的思緒。人們通常稱冥想為冥想。心理保健是指排除雜念,凈化心靈,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從而達到保健的目的。
從以上定義的對比中,不難看出,禪與精神養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禪”肯定是壹種精神養生的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精神養生方法都可以算是禪。為什麽?第壹,在精神養生上沒有宗教和種族之分,修習禪法深深打下了佛教的烙印;二是精神保健相對寬泛,而禪定保健有其特定的規範和方法;第三,兩者追求的境界不同。前者只是凈化心靈,後者追求的是壹種超越身心和時空的思想境界。
周:明光法師,《心經》講的是養心嗎?
明:沒錯。心經講的是養心的智慧和開悟的方法。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指大智慧,波羅蜜多指到達彼岸。另壹邊是什麽?彼岸指的是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的涅槃。所以《心經》書名的意思是“到達智慧彼岸之路”。《心經》全文雖然只有260字,卻凝聚了佛教在養心方面的大智慧和大道理,可以說是綱領性的經典文獻。
這裏引用我寫的壹首禪詩“讀心術或許有助於大家理解和把握《心經》中養心的智慧。”我的心/是壹朵智慧的蓮花/再多的汙泥濁水也玷汙不了那聖潔的優雅/我的心/是壹杯淡淡的清茶/無數露珠的呵護/都傾註在那細細的蓓蕾裏/我的心/是壹個浪漫的童話/在那開滿鮮花的田野裏/沐浴在春風裏,邁著輕盈的腳步/我的心/是壹匹奔騰的馬/在那壹望無際的土地上。世間萬物都失去了規訓/心中沒有了障礙/總能把世間所有的善惡洞見/或色或空/宇宙萬物都如曇花壹現/或生或死/生死本該徹底放下/心中若有菩提/便能感受世間的無限變化/心中若有大愛/便會有到達智慧彼岸的木筏/五蘊皆空/壹切苦難無所畏懼/金剛。成佛之路不必遠至天涯/人生有感悟/坦途陽光會四通八達/諸法皆空/成就之路需披上假袍/我永恒/成功的境界註定無限瀟灑。"
周:您對佛教醫學的傳承和發展有什麽具體的規劃嗎?
明:我對佛教醫學傳承發展的初步規劃和設想主要有:壹是全面開展佛教醫學的文獻整理和理論研究,力爭三年內完成《佛教醫學集成》、《佛教醫學辭典》、《佛教醫學叢書》、《佛教醫學教材》、《佛教醫學科普叢書》的編纂出版;第二,成立國際性和全國性的佛教醫學學術團體,舉辦各種形式的佛教醫學學術研討會;第三,開展佛醫臨床診療,盡最大努力“以慈濟天下”、“拯救眾生”;第四,積極開發佛教保健品和佛教藥方,在挖掘、整理和開發佛教瑰寶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第五,建立佛學博士研究基地,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佛學博士學術研究。第六,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普及,使佛教和醫學知識為廣大民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