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周時期,有壹種容器鼎。用於祭祀儀式或慶典時,要“敲鐘立鼎”,將牛羊肉等食材全部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烹煮食物,才可分享。那是火鍋的雛形。
2.秦漢時期,將雞肉、豬肉放入沸水中煮壹會兒,稱為“濯”。馬王堆墓中有“濯雞”、“濯豚”等文字記載,與今天的火鍋吃法如出壹轍。
3.三國時期有五煮釜,銅鍋分五格,可以煮不同的食物,配不同的湯,類似於現在的鴛鴦火鍋。
4.南北朝時,出現了壹種易於烹飪的銅火鍋,當時居住在重慶和湖南的遼人使用。
5.到了唐代,已經有了銅制的暖鍋。1984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出土了壹幅契丹人圍坐在拱頂火鍋旁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場景。
6.南宋時,林鴻在《山甲清宮》壹書中記載了火鍋。吃法是將兔肉切片,用料酒、醬油、胡椒粉腌制,然後熬湯煮肉片,蘸調料。
7.元朝時期火鍋大盛,其中“生羊肉”就是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方食書《宋氏衛生司》中也有“生羊肉”“熟牛肉”等火鍋菜。
8.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就連皇帝也愛吃火鍋,成為宮廷菜肴。乾隆曾在幹青宮設宴530桌火鍋席招待宗室;嘉慶皇帝即位時,舉行了壹千次宴會,用了1,550個銀、錫、銅制成的火鍋。
擴展數據:
有趣的歷史—
古代有些皇帝對火鍋有壹定的情結,元世祖的忽必烈就喜歡吃火鍋。有壹年冬天,部隊突然要走了,他餓了,堅持吃羊肉。情急之下,聰明的廚師將羊肉切片,放入燒開的鍋裏焯水,加入調料、蔥花等東西。忽必烈汗吃了之後贊不絕口。
後來當了皇帝,還惦記著這道菜,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涮羊肉”。相傳明朝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父楊廷和到弘治皇帝禦花園赴宴。宴席上有壹火鍋涮羊肉,火堆裏燒著炭。弘治皇帝借此機會得到壹副對聯,上面寫著“炭黑紅如雪”,請眾大臣轉告他說得對。大臣們頓時面面相覷。
這時,年輕人楊慎悄悄給父親朗誦對聯:“黃米白霜”。他的父親接著把兒子的對仗讀給皇帝聽,皇帝非常高興,立即享用了壹杯皇家葡萄酒。清朝乾隆皇帝也迷上了火鍋。他去過江南很多次,到處都有火鍋。
相傳嘉慶元年正月,他在宮中舉行盛大宴會,火鍋1550余口,邀請5000余人品嘗,成為史上最大的火鍋盛宴。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