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前後的養生要以溫陽散寒、強身健體為重點。千萬不要因為壹時的恢復而放松,謹防感冒。
俗話說“小寒時二三九,天寒地凍。”小寒的時候,天氣越來越冷,食物也更加精致。
1,滋補湯
在輕度寒冷天氣,很多地區的氣溫基本都會降到最低,所以抵禦寒冷的食補非常重要。要多選擇溫熱的食物,及時給身體補充熱量和營養。燉壹碗各種食材的溫補湯,比如羊肉,雞肉,都是很不錯的。
2.黃色豆芽
吃黃豆芽是小寒裏的習俗。黃豆芽其實指的是大白菜的芽。在冬季至日之後,收獲的大白菜的莖和葉被切斷,留下包心菜被肥料覆蓋。半個月後取出食用,口感鮮、脆、嫩。
3.吃羊肉。
在民間的小寒節氣中,要滋補身體,羊肉是進補的不二之選,尤其是對於壹些手腳冰涼的人,因為羊肉有補中益氣、暖脾胃的功效。
4.喝雞湯。
有“每九天吃壹只雞”的滋補習俗,韓笑在這壹天要吃雞。雞肉營養價值豐富,脂肪含量低於豬肉和羊肉,攝入後容易吸收。小寒節氣是天氣中最冷的時候。喝點熱雞湯,既能禦寒,又不會滋生內火。是滋補佳品。
5、吃菜飯。
有吃小寒菜飯的習俗。所謂菜飯,就是用蔬菜和米飯炒制而成。當然不僅限於這兩件事。可以根據家人的口味選擇合適的配菜,比如臘肉、香腸、火腿、鹹鴨丁等等。
從飲食健康的角度來說,這個時候可以多吃壹些溫熱的食物,來補充身體,防止寒冷氣候的侵襲。
《四季筆記》指出:“冬季飲食之味,宜降鹹苦,以養心。冬天腎水鹹,怕水怕火,心臟有病,宜養心。”
冬季以滋腎為先,要註意腎臟的調理和熱量的補充,但要少吃鹹多吃苦,以符合“五行”的生化系統。
畫
可以適當多吃動物性食物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比如羊肉、牛肉、鵝肉、黃豆、核桃、板栗、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都是冬季適合的食物。
此外,中醫的“五行”理論認為,黑色屬於腎,壹些黑色食物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大多味道溫和,特別適合腎氣虛弱、體虛怕冷的人食用,如黑米、黑豆、黑棗、黑蘑菇、黑芝麻、黑木耳、黑桑椹、烏骨雞、甲魚、魔芋等。
不過,雖然小寒季節是進補的絕佳時機,但進補並不等同於吃很多補品,要有針對性。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好在專業中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