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不生病定律
法律壹
不生氣,就不會生病。
憤怒導致的疾病發生率有多高?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發現,90%的疾病與精神壓力有關。
現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90%以上的疾病都與情緒有關。哎,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可以不生病,不大病,少生病,晚生病。
俗話說,病從心起,魔從心生。不生氣就不會生病。不生病就不會早死。
定律二
徐亮:不要熬夜。
熬夜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的普遍現象,認為熬夜後補就夠了是不正確的。
長期熬夜的人,皮膚損傷會非常嚴重。皮膚休息的最佳時間是晚上。晚睡會增加皮膚負擔,引發壹系列皮膚問題,膚色暗沈,長痘。那些熬夜的人喜歡吃晚飯。晚上吃飯讓人很難入睡,白天也沒胃口,導致營養不均衡,肥胖。因此,疾病泛濫。
壹般正常睡眠時間為晚上9-10到早上5-6點,每晚睡7-8小時,壹般不少於5-6小時。只有尊重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才能符合人類的生理規律。
第三定律
於娟:不要亂吃東西。
不良飲食習慣:亂吃、暴飲暴食、嗜肉。
但是,我必須深刻反思,這些東西是不應該吃的。
我們要相信,我們聰明的祖先,幾千年智慧的積累,經過長時間的篩選,遠遠長於我們生命的無數倍,最終鎖定了我們現在的成分,並由此而養。如果孔雀比雞好吃,那現在雞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雞。
定律四
不能停止移動。
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能騎就不要走;我寧願排隊等電梯,也不願意順利爬樓梯。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卻每天都在遵循的“生活潛規則”。
長此以往,後果就是身體所有機能全面退化。“動物,動物,必須更加活躍;不要動。那就趕緊死”,王民慶說得很直接。
多做活動,不貪圖享受,保護好自己的機能,才能健康長壽。比妳壹開始吃多了,然後又高又胖,然後又想盡辦法減肥好多了。想要健康,就得對自己狠壹點。
定律五
相對來說,城市裏有壹群人特別容易得癌癥:金融、會計、審計、人事、統計、中小學教師等職業女性。
這些工作需要非常認真的工作態度,不能出錯。這導致他們養成了壹絲不茍的習慣,非常謹慎,壓抑自己,吹毛求疵,甚至追求完美主義。所以神經系統的弦總是繃得很緊,內分泌紊亂,靶器官受不了,癌癥就來了。
追求完美是好事,但過度追求對健康絕對不是好事,尤其是那些有點潔癖,註重細節到極致的人。
定律六
不太難過
過度悲傷可能會損害心臟,引起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包括胸悶和氣短。這種癥狀被稱為“心碎綜合癥”。此外,英國也有類似研究證實,情緒變化或過度的心理壓力,如失去親人,會讓人“心碎”而死。
所以,當妳感到難過的時候,要學會傾訴。和親朋好友聊天,心裏放不下。那些表面上看似控制情緒的人,實際上是讓情緒垃圾轉移到了體內,給內臟帶來了壓力。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渠道發泄,比如健身運動。
第七定律
不要壓抑自己
癌癥往往發生在受到挫折後長期處於抑郁、焦慮、沮喪、壓抑、恐懼、悲傷的人身上。
精神因素不能直接導致癌癥,但它們經常以慢性和持續的刺激影響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造成植物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的失衡,使癌細胞突破機體免疫系統的防禦,進而形成癌癥。
第八定律
不要透支自己
對於努力工作的人來說,生活的弦總是繃得很緊,很容易透支自己,容易導致人體內分泌和植物神經系統的紊亂,身體自然也就無法恢復。
人體是有使用壽命的。能維持的人會活得更久,隨意浪費健康的身體,比如無限加班,無限玩耍,無限用眼,會活得更短。
定律九
不用太擔心。
有些中老年朋友對自己的事情不太操心,卻總是為子女操心,甚至有很多緊張焦慮的情緒。胃腸道可以感知我們的壓力和情緒變化,長期的不良情緒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很多愛操心的人,總會發現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
定律十
不能太孤獨
孤獨無助的老年人容易患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的良性情緒和信號,有利於維持心血管功能。
心臟病患者在心臟病發作時,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讓自己有心理上的寄托和安慰。同居不限於配偶,只要不孤獨寂寞,對心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