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論“虛擬沈默”

論“虛擬沈默”

“空靜”二字,原是老子《道德經》中分解的:“要空,要靜,要信。壹切都是壹起做的,我會回頭的。”仔細研讀這壹章,我們應該知道,空與靜是兩種不同的狀態,而這兩種狀態又是密切相關的:壹種是空,空是通向靜的必經之路。換句話說,要靜,就要從“虛”開始。第二,只有“空”到極致,才能真正的平靜,進而達到“無身不危”的境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老子才有了“虛靜”之說。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空”的功夫多是以“不見其所以然”、“除欲”的方式進行的,老子講的是空——因為空可以容納和遮蔽壹切。所謂“擺脫欲望”,其實就是壹個“擺脫雜念”的過程。老子哲學的核心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但是,越是到了無為的境界,就必須“清空”各種欲望。在老子的視野中,“空”是達到“實”、“有”乃至“有無體”的重要環節。所以老子說:“所以知足不辱,知足不險,能長久。”在他看來,真正的圓滿就像空性,因為空性可以容納壹切,並且持續很久。

如果說老子的“空”多是形而上的,多是從管理世界的角度出發,那麽莊子的“空”則側重於人生體驗,是從擺脫外在束縛的層面展開的。莊子的理想境界是“逍遙遊”,逍遙遊的關鍵在於“空”,即“空”失去壹切,不粘不執著。

那麽,莊子是如何進入“虛”的狀態的呢?簡單來說,莊子對外物的“空”是通過他的“忘”的態度來實現的:《論衡》中的中南郭子之所以能與大道融為壹體,就在於“忘物甚至忘己”二字;《壹代宗師》中,莊子通過顏回之口打開了壹條通往世界的道路:“坐忘”。

事實上,這條“忘”的道路貫穿莊子始終。以“忘物”和“空”來擺脫外在的束縛,這是“空”,而徐若達到極致,逐漸忘記自己,才是“靜”。

莊子強調,只有進入“無我”的虛靜狀態,才能回歸自然的本真生活,才能毫無阻礙地在宇宙中自由遨遊——自然,這種自由就是精神的自由,是精神意誌的自由流動。“空”“無”不拘泥於事物;“靜”“無我”不拘泥於“我”。沒有我就沒有任何東西,所以我能把所有的東西都裝在腦子裏,不糾結於“物”,所以我能解脫;不執著自己,就能幸福。“無”與“無我”同為大道。

子喜歡用“水”來比喻。《田字道》說:“水靜時,可以清楚地看到胡須和眉毛,水位也符合測量標準,可供大工匠使用。水靜止的時候都會顯得明亮,何況人的精神!聖人之心靜,可為天地之鏡,萬物之鏡。”莊子指出“水之性,必清而不雜,靜而不攪,阻而不流,必不清;這是大自然賦予的現象。所以:純而不雜,專壹不變,淡泊盡力,行事時順其自然;這是保持精神的方法。”這就是莊子哲學中強調的“虛靜”的秘密!

莊子有句名言:“當妳平安無事時,妳就會相處。”說到養生,我們就是沒有那麽多禁忌,不給自己定那麽多條條框框,不要刻意強迫自己去做難做的事,保持開朗樂觀豁達,吃飯睡覺,努力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靜下心來,保持內心平靜,健康長壽自然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