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有利於健康,比如五戒,可以促進身心健康。
(1)不殺生:在行為上,不故意殺生,包括不自殺,不幫助他人殺人,不僅如此,還要關愛生命,行善積德;表現在飲食上,吃三精肉(不殺,不為我殺),甚至完全素食;精神上要培養慈悲心,消除仇恨,修行忍辱。生命是壹切的基礎。尊重和關愛其他生命,就是關愛自己。仇恨和憤怒很容易在體內積聚毒素,毒害人際關系,從而對身心造成實質性傷害。素食易消化,能凈化血液,減少疾病,有益健康,這壹點已被當代大量研究證實。所以,忍耐溫柔是第壹位的,不要恩將仇報。古人總結“仁者長壽”是很有道理的。
(2)不偷:在行為上,不給也不拿;精神上是壹顆赤子之心無欲,不貪不義之財。財產是人的第二次“生命”。如果妳犯了偷竊、貪汙等罪行。,妳貪得無厭,行為怪異,不僅觸犯了國法,毒化了社會環境,還損害了妳的名譽,甚至妳的身體。真是得小失大。
(3)無淫亂禁欲:表現在行為上,無男女亂交;表現在精神上,不迷戀性,沈迷女性。西藏僧人雖然不像中國佛教那樣要求完全禁欲,但仍然把情欲視為修道的最大障礙。沈溺於男女之間的情欲和濫交,不僅破壞家庭,危害社會,而且是傳播性病和艾滋病,殺人的首要禍源。這個戒就是從源頭上杜絕這種危害。
(4)不說假話:不說假話,不為私利而欺騙或誤導他人。說謊不僅違背社會道德,損害個人名譽,久而久之還會造成身心障礙。同樣的,兩舌(播離間)、爛嘴(罵人)、奇語(說粗話)也會從口生事,所以都要戒掉。
(5)戒酒:飲酒會上癮,容易使人失去理智,信口開河,情緒失控,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同時,過量飲酒還會引起酒精中毒,嚴重危害身體。所以這個戒律壹直被佛教列為五戒之壹,但是如果為了醫療需要飲酒,佛教是允許的。此外,吸煙、吸毒還會麻醉人的神經,損害身體健康,這也是佛教徒所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