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神農本草經:“補中益氣。”
《名醫實錄》:“主中風發汗,排水,利小便,破瘀血,復血管,治哺乳後之病。”
《藥性論》:“治大腸風熱濕熱淋證。”
《唐本草》:“主五勞。”
食療本草:“取汁煮粥,五臟祛風,潤肺。治療關節、脫發、血液循環。”
《本草綱目》:“降氣,利小便,祛風頑,炒搗碎香,尿浸汁;女方生了27塊。”
《日本學者本草》:“補疲勞,生肌,通乳,止渴,生津。治理交叉生產。”
《本草綱目》:“益婦人經,調大腸瀉;敷各種瘡毒殺蟲;取汁煮粥止嘔。”
分類中醫:“治跌打損傷,祛瘀生新。”
(1)橢圓形,長4~5.5毫米,直徑2.5~4毫米。
(2)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有細密的白色或褐色網紋,兩邊有棱。
(3)果皮薄而脆。種皮綠色,子葉2,乳白色,富含油脂。
(4)炒火麻仁有香氣。
按照傳統經驗,以顆粒飽滿、果仁呈乳白色為好。
中醫認為,火麻仁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血虛津虧、腸燥便秘有壹定療效。
1.火麻仁粥
配方火麻仁10g,粳米50g。
將火麻仁做好,搗碎,放入水中研磨,去渣取汁,然後倒入鍋中與粳米煮成粥,隨時食用。
用法溫熱服用,壹天1次。
功能改善便秘,活血通脈,潤腸通淋。
2.火麻仁酒(《外臺的秘密》)
配方火麻仁150g,米酒500ml。
制作:將火麻仁研成粗粉,倒入裝有米酒的缸中,密封浸泡15天,再打開備用。浸泡後酌情服用。
用法:每次喝30 ~ 50ml,壹天1~2次。
功能本方以火麻仁健脾利濕,米酒能增強其滋補作用和藥性。可用於腳氣的輔助治療。可用於習慣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產後便秘等。
3.馬人紫蘇粥(《技能處方》)
配方火麻仁15g,紫蘇子10g,粳米適量。
制作前加水研磨,取汁煮粥兩次。
用法:溫服,每日1劑量,分1~2次服用。
功能:潤肺止咳,潤腸通便。適用於肺虛腸燥久咳、痰少而粘、產後便秘或老年人便秘。
本草經註:“恐牡蠣,白薇,恨茯苓。”
飲食習慣草本:“食多傷血管,順精氣,女子食多有發疾。”
《本草離新》:“腸滑尤忌。”
非臨床從業人員不得擅自用藥,以免造成不良後果。患者必須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服藥。
文/徐傳耕
來源/微信微信官方賬號“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