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心中沒有所謂的困難。
王陽明接著說,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壹個人的精神、道德、言行都要註重收斂,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堅持不懈地磨煉自己的意誌。也要用困難來磨煉自己。壹個人在克服困難的時候,有壹種由內而外的獨特氣質,這是壹種收斂的“氣”。積累到壹定程度,就會表現在言行上。
在王陽明看來,思想層面是最難的層面。各種事情都要錘煉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識。
提高自身修養的境界有很多奧秘,都是可以通過持之以恒去體會的。如果我在最艱難最困難的時刻堅持下來,壹旦突破,我似乎就能與自然融為壹體。
第四十七章:進步在於每壹次努力。
王陽明講了自己的決心和毅力之後,很長壹段時間,學生們都不提問了。王陽明有點奇怪。王陽明把所有的學生聚集在鴻臚寺,開始講課。他說所有的私欲都是無意識產生的,就像屋子裏的灰塵壹樣。學生需要努力練習,才能體會到道的無止境。
王陽明說,天地萬物都有壹個無止境的規律,都是在變化的。我們應該真誠地仔細觀察它,了解它的根源。修養和其他任何事情壹樣,任何時候都要做。即使現在不知道它的真相,也要先行動起來,從已知的地方開始,逐步完善,控制。
自然不可預測,遵循道法自然,為人做事,順道興盛,逆道而死。我們應該經常調整我們的意識和行為,使之達到與道壹致、與宇宙法則和諧的狀態。
獲取事物的知識離不開采取的行動,獲取知識的進步在於每壹次努力。
第四十八章:保持健康的關鍵是什麽?
陸成從小體弱多病。壹天,他向老師詢問養生之道,以及道家所說的元氣、申遠和袁晶是什麽。
王陽明說這三者其實是壹回事,都源於道。它們以不同的狀態呈現。如果妳違背慣例,妳將沒有雜念。當妳逐漸達到純陽,元神就出現了。良知是道,申遠是良知的妙用。漆瑗、申遠和景源屬於良知。養生的關鍵在於節欲。把情欲扼殺在萌芽狀態,壹萌芽就制止。這就是保健的本質。
王陽明的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年輕時就追求養生的理論和方法,並付諸實踐。
第四十九章:保持雄心的奧秘
王陽明在南靖國神社任職期間,還有壹個學生非常好奇,那就是薛侃。就天賦而言,薛侃不如徐艾和劉澄。有壹天他們來到王陽明的書房,詢問保持誌向的奧秘。
王陽明說,抱定誌向,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想自己的誌向,想著如何實現目標,使心靈無法靜下心來,不僅做不好事情,反而陷入自我幹擾和思想沖突的狀態。就是把它融入妳的內心。即使妳有很大的願望,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動去踐行,就像妳沒有壹樣。要培養自己承受得起的寬容和放下,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不要被事情牽著鼻子走。
第50章:所有的感情都是由心控制的。
王陽明在南京虹橋寺任職期間講學,前來聽課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客棧爆滿。王陽明只好把園子修整幹凈,交給學生。壹天,薛侃和其他學生正在清除花園裏的雜草。由於天氣炎熱,每個人都很累。薛侃起身抱怨道:天地之間,為什麽好的東西總是難以培養,壞的東西總是難以去除?王陽明聽後借此機會解釋給他聽。世間萬物,和花草壹樣,沒有好壞之分。想看花的時候花好,想用草的時候草好。好與壞,善與惡都是我們的主觀願望。世間萬物皆有善惡,其好壞的原因都是人為添加的。
我們不應該故意把善惡相加。善惡之分,完全取決於天地自然規律,不能把壹點私心放在上面,這樣我們的心才不會停滯,才不會留下什麽東西,也就是永遠不會喜歡或不喜歡。
第51章:遵循自然法則
薛侃是個憂心忡忡的人,他把每壹件小事都放在心上。另壹方面,老師是壹個自由的人,每天輕松愉快。他向往老師的人生態度,於是向老師請教如何與道和諧,完全遵循天地自然規律。
王陽明經過多年的修行,已經達到了什麽都不能打動他的心的境界。即使花草妨礙了我們的日常活動,我們也應該清除它們。如果我們太在意,它們就會成為我們內心的負擔,幹擾我們的情緒。
王陽明說,任何好與壞,都只在妳的心裏,隨妳的心意而變。世界上的學者以自己的主觀願望,向往宇宙生命的真相,把壹切分為好與壞,善與惡,這是不對的。
我們喜歡好的東西,討厭壞的東西,這是真心,不是私意。真誠只是遵循天地之道,而不能與主觀願望相結合,否則心不能達到其本來的正確態度。我們的心情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中性”狀態。要時刻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然變化的規律,並不自覺地落實到應該做的事情上,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第52章:尋找真實的自我
王陽明教授的知識會體驗到壹種與世間萬物融為壹體的感覺,而且他喜歡在月夜安靜的氛圍中講課,讓學生很容易用心去感受壹切。
肖輝,王陽明的另壹位弟子,在他18歲的時候患上了咳嗽。後來他遇到壹個旅行的道士,讓妳修心。他的病情逐漸好轉。後來我聽說了王陽明的心理學,就壹心壹意去請教他。
壹天晚上,肖輝問王陽明,如果他靜坐多年,私欲仍難除,該怎麽辦?
王陽明說,人要有壹顆為自己的心,才能擺脫私欲;只有擺脫私欲和缺點,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肖輝說她害怕死亡,想成為壹個超越生死的聖人。王陽明說,妳的真我是妳的真心,而不是妳自己的身體。妳在身體裏只為自己著想,而不是真的為自己著想,所以妳怕生怕死。
第53章:自我成就的關鍵
王陽明接著說,古人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說,妳的內心要審視壹個外在的東西,要有壹定的定力,要始終與道相合,才能實現眼、耳、鼻、四肢的真正功能,成就真我。如果壹味的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我們無法擺脫那些不合理的言行,也無法讓妳真正的內心發揮作用。真正的本質是能使壹個人聽、說、動、看的本質,也就是自然事物的壹種本能規律:正義。有了本源,我們就能產生壹個包含世間萬物的無盡機器:仁。
自然的規律支配著我們的全身,這叫做:心,心的本體,本來就是宇宙的規律,與道相合,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我。
有了真我,即使沒有了肉體,我依然存在,沒有所謂的生死。聖賢只為自己而學,人應該有另壹個自己,藏在身心深處。只有真正思考“真我”,這個真我才能實現自我否定。也就是遵循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外界感官刺激驅使的。
第54章:打破死亡標記
肖輝接著問什麽是生死之道。王陽明說:知道了晝夜的規律,就明白了生死的奧秘。
只有當壹個人已經修煉到內心平靜的狀態,感受到自己的每壹次呼吸,時刻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存在,那麽他的內心才是清澈明朗的,精神才是自由的。只有達到這種境界,妳才能理解大自然至高無上的美德,理解晝夜之道。王陽明的意思是,壹個人要想真正達到自由的光明境界,就必須超越壹切私心雜念,甚至要明白生死的問題。關於生死,王陽明的心性和道家類似。他內心超脫豁達,什麽都不在乎。超人的智慧使他超越了生死煩惱,達到了“道”的境界。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既不貪圖生存,也不懼怕死亡。良知的學問,其實就是明白天地之法:道。當妳悟道了,妳就能超越時間,進入壹種長生不老的狀態,就像莊子說的那樣。
第55章:真誠的境界
還有壹個王陽明的弟子比較特別。這個人就是周濟。他早年學習了朱的《說文解字》。後來他聽說了王陽明的心學,很感興趣,就來求教。後來陪伴王陽明走完人生最後壹程的,是周濟。
周濟剛開始研究王陽明心學的時候,總是漫不經心,感覺進步不大。後來經過王陽明的開導,開始體悟道,逐漸達到了誠惶誠恐的境界。在南京跟王陽明學了壹個多月,回家了。
第五十六章:不為所動是成功的基礎。
自從王陽明在鄭德南京上任七年以來,因為他遊手好閑,所以他有很多時間修身養性和講學。經過多年的修養,身心的錘煉,他的內心越來越強大,達到了古人所提倡的淡泊之境。
鄭德十壹年十月,王陽明升任左監都禦史,兼南、贛巡撫。壹天,他的老朋友王思雨來拜訪,兩人愉快地相遇了。
此後,王陽明任贛南總督後,選民練兵,親自督戰前線。如果定下命令,只需要壹年時間,就可以平定亂了幾十年的贛南土匪。
第五十七章: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住。
在贛州,王陽明采取了壹系列整頓措施,提高當地官兵的戰鬥力。二月,王陽明兵分多路圍攻盜賊,節節勝利,士氣大振。但此後在福建,因為輕敵,大敗而歸,傷亡數百人。
得到信息後,王陽明開始和士兵們商量對策。王陽明分析失敗的原因是因為過於激進,給了敵人可乘之機。經過壹段時間的討論,王陽明決定親自去壹趟。另外,當地已經幾個月沒下雨了。王陽明在衙門裏搭起高臺,開始求雨。不久之後,晴朗的天空開始打雷下雨。
眾將士對此喜出望外,大聲歡呼王陽明感天動地。
第五十八章:用兵之道在於心。
接下來,王陽明開始制定戰略戰術。早年精研《孫子兵法》,用心學習。當初王陽明放出謠言,要班師回巢,讓敵人放松警惕,但實際上早已讓各軍潛伏,整裝待發。此外,王陽明還派間諜潛入敵營,查明真相。然後在敵人放松警惕後,王陽明集結兵力,分三路進攻。他親自領兵進攻,成了土匪。
第59章:專註力是如何煉成的?
在寇大捷之後,王陽明被當地人神化了。王陽明身上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後來又回到了贛州。鄭德十二年,王陽明升任南、甘提督軍務,獲得兵部尚書授予的壹項特殊權力:能調動士兵的棋牌,這在明朝是史無前例的。
漸漸地,來聽王陽明講座的人越來越多,在贛南形成了壹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圈子。
壹天,學者歐陽德問他的老師,他是否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無憂無慮的態度,從容不迫。王陽明回答說,因為心中有道,所以道主宰世間萬物。萬物雖千變萬化,道不變。而這個心就是天地,世間萬物都是由心而來,心定了,壹般隨著天地的運行而生生不息,處理事情自然也就心安理得了。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悟道,所以在處理事情時要磨練自己,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太重,要有壹個來了就平安的心態,不要急於求成,要鍛煉自己的心智,不要被“氣”所擾。
第六十章:探索心靈和自然的奧秘
在王陽明的眾多學生中,梁日福拜師學藝的過程非常獨特,被傳為佳話。他是廣東人,因為是秀才,在任期間就跳到了贛州。因為早就聽說過王陽明,所以認識了王陽明。
梁日富見到王陽明後,覺得他的思想很深刻,很喜歡。後來幹脆在當地找了個客棧安頓下來,壹心向王陽明求教。大家都覺得他傻,留了個好官去做。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好事。就這樣,他在贛州學習了三個月才離開。
王陽明對梁日富說,壹草壹木雖有其道,不必找其理。首先要努力修煉自己的心性。只有實現了自己的“初心”,體驗到了它的無限性的奧秘,才能認識到世間萬物的本質規律。
梁日富問如何在普通的東西上做功夫?
王陽明:沒有別的學習方法,就請他放心。我們必須先找到失落的心。改掉那些幹擾自己的壞習慣。因為壞習慣,我們平時感覺不到,遇到關鍵刺激才會表現出來,所以要努力克服這些習慣。
心的本質是最好的,也是無形的,非善非惡。我們要善於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這樣才能讓這顆心保持中立的狀態。梁日富回憶說,自己平時做事虎頭蛇尾,完不成好事。他不禁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壞習慣。王陽明告訴他,理論上知道是不夠的,要在實踐中體會,才能掌握。
第六十壹章:最好的狀態是什麽?
王陽明到處打仗,同時不忘給學生講課。此時王陽明的名聲已不可同日而語。鄭德十三年,王陽明升任右副都督兼都察院知府。可以說,他也是朝廷的將軍,是朝廷的將軍,是武將。再加上王陽明到處講學的名聲,在當時相當有影響力。
王陽明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加上幾十年的修養,舉手投足都很優雅。每當他去講課,大廳裏就座無虛席,來這裏聽消息的人也越來越多。
王陽明說,修身的功夫只在於真心。所謂修身,就是在純粹的、獨特的赤誠中體驗和調整自己的心態,使之處於恰當的位置,並經常使之清晰明了,這才是正心。所謂正心,就是還原自己內心的本體,修身養性,就是把自己身心的妙用顯見出來,表現出來。
第62章:調整情緒的方法
王陽明講課,喜歡學生提問交流,每次都耐心講解。
有同學問他,如果我們處理自己的世俗欲望,王陽明解釋說,情緒會讓我們的內心失去能夠正確解決問題的正心心態,所以要善於轉化情緒,讓我們的內在本體回歸到不偏不倚的正心狀態,讓我們的內心回歸到平和。
有些同學問自己,如果經常有恐懼心理,患得患失,經常後悔處理事情,怎麽辦?
王陽明接著說,壹個人的本心是不動不動的。當他安靜的時候,他能感受到空靈的狀態,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壹種無盡的動機,這種動機可以對應道。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時刻保持冷靜的氣質。
但是也要註意。靜是心的本體,我們求壹個靜的根,卻撓它的身。感動是心的妙用。如果妳害怕心會輕易動,那就浪費了它的用處。
第63章:改變妳的氣質
王陽明的學生王婧妍即將赴大明府任職。因為怕自己不能勝任,所以在離開前向老師征求了做官的意見。
王陽明說,官場上,人心不同,各有各的利益和立場。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壹定要保持冷靜,洞察各種形式,平衡各方利益。當然,達到這樣的狀態不是在緊要關頭達到的,需要親身實踐才能慢慢磨練。
世間萬物千變萬化,應對方法無非四種情緒。把握情緒是壹種修身養性的學習之道,也是壹種治國之道。
第64章:人心自有智慧。
王陽明在任期間屢勝,攻城略地。回國後,他經常和學生們壹起旅遊,陶冶情操。壹天,他和其他學生壹起參觀了贛州的通天巖,期間他開始講課並與學生交談。
儒家強調對事物的認識,就是要求壹個人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從另壹個角度去看待外面的那些事物。王陽明認為,我們應該珍惜每壹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把它當成壹次不可或缺的磨煉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滴水穿石,堆積如山。總有壹天,我會豁達起來,掩蓋自己的真面目。
第65章:保持正確的心態。
王陽明的學生陸九川在參訪通天巖時問老師,如何達到心中無雜念的境界。王陽明解釋說,他內心的平靜是指他不動心,就像鳥兒飛過不留痕跡壹樣。他的心不為外物所動,所以保持自己內心的正確態度很重要。但恐懼的想法來自內心的本體,是活潑潑的。這是天地機器運轉的無盡之地。所謂上天賦予的緣分,從來沒有停止過。
第六十六章:認識事物的秘密。
王陽明給陸九川講解了心態和人心的本質,學生們還是沒有完全理解。他們要求自己靜坐時經常被外界事物打斷,做完事情後再回來靜坐,但身心還是無法融入。王陽明說,學生對認識事物和知識的實踐修養並不深刻,但他們的心還是被捆住了。壹個內心寧靜的人,不會被外界隨意打擾,看似靜坐,收斂身心,內心卻沈溺於幻想。
王陽明往湖裏扔了塊石頭,激起了壹陣漣漪,但過了壹會兒,水面又恢復了平靜,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過。陸九川高興地說,不是說:觀心無真理,萬物皆變嗎?老師笑著說,差不多。
王陽明接著說,“抓物知知”之說,是聖人早就給我們指示了,卻很少有人關心。每個人都有我們的良知,這種良知在我們心中,只是普通人意識不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