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明明怕冷怕冷,卻容易上火?上熱下寒的體質如何導致火的回歸?

明明怕冷怕冷,卻容易上火?上熱下寒的體質如何導致火的回歸?

分享:百草君

有壹個很奇怪的現象:我明明怕冷,體質偏寒,卻反復出現口腔潰瘍、口瘡、咽痛、痘痘的癥狀。這是怎麽回事?

這是壹個生氣的問題。如果熱體質的人老是生氣,那就算了。如果經常熬夜,吃油膩的食物,生氣也是有道理的。為什麽平時飲食健康,體質偏冷,還反復上火?

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這個問題。

上火是感冒引起的。

《黃帝內經》說:“今患夫熱者,皆傷寒之類...寒傷之人,病熱也。”這裏解釋的很清楚,如果身體太冷,就會表現出發熱、發燒,也就是說上火其實是因為冷。

有這種情況的朋友,就是傳說中“上熱下冷”的神秘體質。

這樣的人更難調理。單純的溫陽會導致更嚴重的上火問題。單純的清熱解毒會導致腹瀉、下肢冷等體寒問題的加重。

天氣熱天冷是怎麽回事?

中醫認為腎主水,心主火。壹般情況下,心火可以溫暖下半身,腎水可以上行,可以約束焦火,滋潤上半身。這樣身體就有了陰陽循環。

天氣忽冷忽熱是怎麽回事?說白了就是心腎不交,下面的腎水不升,導致上面的火越燒越旺;上面的火不下去溫腎水,導致下半身越來越冷,人就會形成上熱下寒的體質。

什麽原因導致心腎不交?要麽是心臟問題,要麽是腎臟問題,要麽是中間問題:

所以調理上熱下寒的思路就是把我們的脾胃開在中焦,然後引火下行,上下對流,寒熱就會平衡。

我給妳兩招改善上熱下冷-

01.艾灸調理

對於這種不聽話的小火苗,我們需要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它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也就是把火引回元,同時依靠外力驅散身體下部積聚的寒邪。那麽艾灸就是壹個非常合適的選擇。

調理時取氣海、脾俞、足三裏、三陰交等穴位。艾灸沿著穴位,引導浮於上部的陽氣向下,入內散寒,陰陽融合,同時溫暖下焦,溫暖腿部,打通經絡,上焦之火就下來了。

02.食譜推薦

首先,做烏梅豆湯。

材料:準備烏梅30g,黑豆30g,黃豆30g,綠豆30g,冰糖適量。

將三種豆和烏梅洗凈,提前浸泡2-4小時;將泡好的豆角和烏梅放入鍋中,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直到豆角開花;

加入適量冰糖,放溫後食用,不要隔夜。

主食是什麽?肉桂米飯。

材料:肉桂8克,小米150克。

肉桂磨成細粉,小米蒸熟。食用時,將肉桂粉均勻撒在小米上,攪拌均勻,即可作為主食食用。

藥膳淺析

吳梅三豆湯是用黑豆代替紅豆的改良湯劑。黃豆補脾胃,黑豆補腎,綠豆清熱。吳梅可以生津,收斂火,幫助身體達到平衡。

桂米丸是老中醫李克送的火神名方右歸丸的簡化版。肉桂能補火助陽,引火歸元,小米能滋腎益氣,除脾胃之熱。此米能引火歸元,還能補脾益腎,幫助楊琪,改善上熱下寒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