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還有壹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妳要謙虛,不爭論,才能退休。老子宣稱:“聖人之道,不可為戰”(第81章),“謂之為戰之德,用人之力,天與古相合之盡”(第68章)。老子“不爭”的人生態度,並不是消極逃避社會或隱居山林,而是要求人們順應自然規律,避免不必要的紛爭。不與人爭名奪利是壹種崇高的人生觀,也是老子心理養生思想的另壹個重要原則。
老子曾把道比作水的三大特性,即利物、爭氣、爭氣。在老子看來,樸素和謙虛是聖人的美德。法家和道家的聖人,都要以謙虛為法寶,謙虛才能有正果。聖人體現的是宇宙原初道之德,道之德是無為而簡單。所以,聖人也要誠實、樸實、謙虛。“不爭”是指不要舒展自己的職業欲望,要求統治者不要掠奪人民的財富和積累財富,但在與人相處時不要顯露鋒芒,不要乞求過多的名利,與人交往要克制平和。只有奮鬥,才能順應自然,才能進入淡泊樸素、純潔虛無的境界。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動蕩,社會混亂,四分五裂。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他提出了“留壹女”的人間原則。《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指出:“知妳男,守妳女,為天下之流”。意思是:我知道什麽是強者,但我願意做世界上的壹條小溪。他認為,只有做到這壹點,人們才能回歸自然,實現世界的大治理。老子的“守女”是建立在“知男”的基礎上的,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包含了支配在裏面。既守女,又知男,這就告訴人要生在人間,生在社會的大舞臺上,生在最合適最恰當的位置上,也就是“無可爭辯”。
老子認為世間的壹切災難都是從鬥爭開始的,而鬥爭又是從人的貪欲開始的,所以他不僅強調無欲,還力勸人們“簡而簡單單,自私自利,無欲無求。”鄙視名利,對自己的野心漠不關心,安於知止。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按照人性正常生活,協調人際關系,使社會正常運轉。
“無可爭辯”的具體行為,《道德經八章》說:“善如水。水為萬物所好而不爭,水為眾人所惡,所以沒有辦法。”這段話的意思是:崇高的美德如水。水可以創造壹切,不爭高低,願意待在壹個人人都討厭的地方,類似於道。生活如水,避高就低;我的心靈如水般寂靜而深邃;給予像水壹樣滋潤壹切;說話像水,堵了就停,開了就流;政治簡單,靜如水;做事如水適應機智;行為有時會像水壹樣幹涸。這壹切正是因為“無可爭議”,所以沒有指責。這是老子認為最完美的人格應該具備的心態和行為。
老子曾拿江海作比喻,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萬水之王,是因為它善於居於萬水之下的卑微之地。“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是因為它的善良。是聖人欲去民,必說之;要想當祖宗,必須在身後。是基於聖人的立場和民不重,民不害。這是世間的音樂,我樂此不疲。它是無可爭辯的,所以世界無法與之抗衡”(第66章)。
老子反對浮誇的驕傲,提倡謙虛。老子曰:“貴在賤,貴在上。因此,王子稱自己為孤獨的人。這種非賤基的惡,不造成幾個名聲,沒有名聲”(第三十九章)。也就是說,驕者必敗,驕者無為。謙虛是人類最偉大的美德。以謙虛為根本,而不是追求虛偽,炫耀,榮譽。他還說:“我不見我自己,所以我是清楚的;不證自明,所以顯而易見;不自割,有功德;不自傲,則長”(第22章)。也就是說:聖人不顯其尊,故其尊不言而喻;它不高貴,所以高貴不言自明;不炫耀成績,所以有可取之處;不要依賴他們的能力,這樣妳才能長見識。所以老子諄諄告誡人們,成功了卻活不了,可以沖回來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