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霜的起源
每年公歷10年10月23日左右,太陽到達經度21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初霜。初霜是秋季的最後壹個節氣,是秋季向冬季過渡的節氣。秋天地面散熱很多,溫度突然降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凝結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細密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呈白色,結構疏松。
《二十四節氣》說初霜:九月中旬,氣寒凝露,露水成霜。“初霜”是指天氣漸冷,露水凝結成霜。中國古代把初霜分為三個階段:壹是豺狼祭祀動物;二是植被發黃;三次蟄蟲是鹹的。豺狼開始捕捉獵物,祭祀動物,用動物祭天還書,為祭祀秋金鋪平了道路;大地上的樹葉黃了,落了;蟄蟲都在洞裏壹動不動,垂著頭進入冬眠狀態。
節氣概述
初霜二十四節氣之壹,天氣越來越冷,霜凍。初霜通常在每年公歷10年10月23日。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出現了初霜凍,大部分地區都在忙著種植三麥等農作物。
中國古代把初霜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豺狼祭祀動物;二是植被發黃;三候蟲鹹。”在這個節氣裏,豺狼會在吃掉獵物之前展示它們。每年公歷10年10月23日左右,太陽到達經度210度時,為初霜。初霜說天氣更冷,露水凝結成霜。《二十四節氣》:“九月中旬,精氣寒凝,露珠霜”。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經出現了白霜,千裏之外的田野上閃耀著壹片銀色的冰晶。這時候樹葉黃了,落下來了。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及初霜,陰始凝。”可見“初霜”是指天氣漸冷,開始下霜。氣象學上,秋季初霜壹般稱為“初霜”或“初霜”,春季終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最後壹次霜凍到第壹次霜凍的間隔時間為無霜期。也有人稱初霜為“菊霜”,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豪蘇軾有詩說:“萬樹掃黃,唯有芙蓉獨壹人。”
霜是由水蒸氣凝結而成的。水蒸氣怎麽會凝結成霜?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宋魯茲四》中寫道:“月侵驛,橋花夜霜。”陸遊在《霜月》中寫道“枯草霜灰,寒窗滿新影。”它表明霜凍出現在秋天晴朗的月夜。秋夜無雲,地面如被子,輻射很大。當氣溫突然降到0℃以下時,地面上本來就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小溪、小橋、樹葉、土壤上,形成細小的冰針,有的還會變成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們說“厚霜兇日”就是這個道理。
初霜習俗
在中國的壹些地方,紅柿子應該在第壹個霜凍季節吃。在當地人看來,既能禦寒保暖,又能補益筋骨。這是很好的初霜食品。泉州老人說初霜吃柿子:初霜吃柿子丁,鼻涕不會流。在壹些地方,對這壹習俗的解釋是:第壹霜會在這壹天吃毽子,否則整個冬天他的嘴唇都會開裂。這個時候,住在農村的人會爬上高高的柿子樹,摘壹些又亮又甜的柿子吃。
那麽初霜吃什麽養生呢?今天,我將告訴妳初霜如何保持健康。
初霜季節如何運動健身?
“初霜”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如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為了預防這些疾病,首先要註意保暖。有哮喘發作史的人,外出時要特別註意更換衣服和戴口罩,避免感冒對呼吸道的影響。其次,要加強體育鍛煉,通過鍛煉增加抗病能力。廣播鍛煉、太極拳、散步、慢跑和爬山都是合適的鍛煉方法。初霜後,要減少秋凍,尤其要註意下肢保暖。
初霜季節的飲食養生原則
“初霜”已進入深秋,中醫認為這個季節屬於五行中的“金”,對應肺。所以這個時候飲食養生適合“平補”。適合的食物有梨、蘋果、橄欖、銀杏、洋蔥、芥菜等。這些食物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補腎益肺的功效。此時應少吃生冷食物,如海魚、蝦、各種冷飲等。,以免傷肺致病。
初霜後,壹般是補的好時機。有句話叫“補初霜不如補冬”。主要是保暖和潤脾養胃。應該多吃梨、蘋果、銀杏、洋蔥、雪裏蕻。少吃冷硬食物,避免強烈* *,暴飲暴食,註意腸胃保暖。“春有花,秋有果”,地瓜、紅薯、山藥、蓮藕、菱角都是適合這個季節的食物。另外,可以多吃百合、蜂蜜、大棗、芝麻、核桃等食物,也很健康。
初霜後需防三病。
每年公歷10年10月23日左右,太陽到達經度210度時,為初霜。初霜是反映天氣現象和氣候變化的節氣。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及初霜,陰始凝。”可以看出,初霜表示天氣變冷,開始下霜。隨著第壹次霜凍的到來,農作物和植物開始變黃並落葉。
天文專家提醒,初霜後氣溫迅速下降,患有腸胃病、高血壓、腦血管硬化的患者要特別註意,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情緒穩定和心情舒暢,早晚減少外出,盡量避免受冷空氣襲擊,這是積極預防這三種疾病的有效方法。
初霜吃什麽食物?
自初霜以來,氣候逐漸變冷。按照中醫養生的觀點,秋季應該進補。俗話說“補初霜不如補冬。”秋季進補可以適當多吃羊肉和兔肉。秋季幹燥,容易咳嗽,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的時期。下面介紹壹些具有潤肺作用的水果和蔬菜。
梨:有養津潤燥、清熱化痰之功,可與冰糖、貝母同燉。
蘋果:有養津潤肺、消食止渴的作用。
橄欖:具有清肺熱、利咽、止渴、解毒的作用。洋蔥:具有清熱化痰、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蘿蔔:有補肺止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