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練舞蹈還是太極拳等健身運動,初學者都會遇到壹些常見的問題。那麽練太極拳要克服哪些問題呢?跟我壹起來看看吧!
初次練習太極拳應克服的問題
首先,笨拙的力量
什麽是笨拙的力量?笨拙的力量是僵硬的力量。什麽是剛性?僵硬就是全身硬,四肢硬。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身放松,四肢發軟,從不用力開始,從慢步開始,熟練姿勢動作後再稍微用
無論是練舞蹈還是太極拳等健身運動,初學者都會遇到壹些常見的問題。那麽練太極拳要克服哪些問題呢?跟我壹起來看看吧!
初次練習太極拳應克服的問題
首先,笨拙的力量
什麽是笨拙的力量?笨拙的力量是僵硬的力量。什麽是剛性?僵硬就是全身硬,四肢硬。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身放松,四肢發軟,從不用力開始,從慢步開始,熟練姿勢動作後再稍微用力開始。練武不同於練養生。練太極拳,首先要克服與生俱來的本能,學習功夫的強弱。練養生術就是調動先天本能,克服後天氣息,達到胎息。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力量是父母給的,後來是從輕靈和心靈手巧中學來的。
所以學習太極拳,要從不費力氣開始,掌握動作要領後,再用太極勁和太極味打太極拳。學習太極拳類似於學習寫中國書法。學太極傳先學會畫道,寫毛筆字前先學會畫紅模,把字的筆畫弄清楚,然後練正楷,再寫行書、草書、野草等。打太極拳也是先學會畫路,而且畫路要畫得清楚,壹招壹式練得準。然後練套路,從出生到成熟,從成熟到聰明,運用自如。做完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的練習,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
第二,相當
學習太極拳,壹定要克服挺胸這種大病,挺胸向上,才能達到憤怒的巔峰,糾正自己的狂妄。這是儀仗隊和閱兵展示我們軍事力量的要求。學習太極傳的要求,氣在腹部向下下沈,這樣下肢穩,上身自然放松,全身松到腳,下肢像樹壹樣生根發芽。臺風再大,也吹不倒。這就是抱胸拉背,氣沈丹田的效果。挺胸就會使氣往上走,糾正,意氣風發。表面上看起來很囂張,其實就像壹個充氣的氣球,不充氣就呆在那裏。它壹充氣,就立刻飛起來飄走了。所以學太極拳壹定要克服挺胸這個大病。就像練習鄭多燕的瘦身舞壹樣,我們需要克服這些問題。
第三,提腹就是向內收縮胃部。
這與胸部相呼應。胃壹收縮,氣就沈不到腹部,腹部堅如磐石,永遠練不下去。練太極拳時,腰如車軸,車軸圓而不扁,脈象飽滿。壹個優秀的太極推手,胃也等於手。當對手把雙手或壹只手按在肚子上時,他可以把另壹只手從肚子上甩出去。他怎麽能通過提肚子練出這種效果?
第四,撅嘴
學太極拳撅嘴是五險之壹。需要註意的是,練太極拳深蹲時,臀部是內縮的,後腿馬上受不了。脹、痛、麻的感覺難以忍受。所以剛學太極拳的人,或者沒有下過太大功夫的人,練拳的時候是不能收臀的。此外,太極傳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強調什麽,而楊新框的典範先生和他的兒子李天際先生,則是形、意、八卦的專家。他們把形、意、言吸收到楊的新框架和國家體委編的“24式”、“88式”以及太極拳中,這是完全正確的。他補充了老陽太極拳在收臀方面的不足。從力學的角度來說,撅屁股箭向後向下的時候,對方從正面進攻,如果撅屁股,自己就忙著打自己了。相反,他會托住自己的臀部,樁功會攔截對方向前的推力,然後他就可以利用腹部的彈力達到意想不到的驚人效果。
髖會聚的效果與髖會聚的效果相反。臀部和腹部是壹個人全身最重的部位,這個部位的力量是練不出來的。練拳時,推手需要胳膊和腿,但總是分開,最重要的力量無法調動。發力和切力的時候相當於少了70%的力量。練拳時腳打七分,手打三分,可見下肢力量比例的重要性。
為了不輸,平時壹定要練拳,站樁,在臀收斂上下功夫。從站壹分鐘,受不了,到站兩點,受不了兩點,到能站三點,四點,以此類推,到能站十分鐘,二十分鐘,樁功就夠了。相反,如果妳練了幾十年太極拳,感覺不到後腿熱、腫、酸、痛、麻的感覺,妳的樁功就永遠長不大。只是鍛煉身體,妳永遠進不了太極傳裏的體能合壹的殿堂。
第五,屏住呼吸
憋氣是太極拳初學者的大病。除了這個大病,妳學不好太極拳,練不好太極拳。要知道太極拳初學者呼吸要自然,無論做什麽復雜的動作,都要像平常壹樣,該呼吸就呼吸,該呼吸就呼吸,該呼吸就呼吸。動作掌握準確了,就會開始呼吸,落下呼吸,打開呼吸,關閉呼吸,關閉呼吸,釋放呼吸。需要註意的是,太極拳不同於廣播操,廣播操是二八叫和四八叫。太極傳不是呼吸幾下八下,而是根據動作呼吸。長動作導致長呼吸,短動作導致短呼吸。
李天際老師在推廣簡化太極拳的時候,很多老太極拳家都強調叫和吸太極拳的長短是壹樣的。李老師組織大家研究冬季在公園呼吸吸氣的問題,讓他們單獨練習。大家練的時候都檢查過呼吸長短是否壹致,沒有壹個呼吸長短壹致的。我否定了自己,大家都笑了。從現在開始,我不再強調同壹個呼吸長度,因為北京的冬天最能檢驗妳的呼吸長度,妳留出的呼吸清晰的表達出來。我不相信大家在嚴冬打太極是為了檢查自己呼吸的長度是否壹樣。
太極拳的練習要領
虛領頂力:頭頸好像向上擡,保持直立。如果松而不僵,可以旋轉。如果力量是直立的,身體的重心可以保持穩定。
挺胸後拉,沈肩掛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部要僵硬,肩膀不要駝背,手肘不要擡起而是下垂,全身自然放松。
手眼對應,以腰為軸,走起路來像貓,虛實相辨:指的是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渾然壹體,要求動作發自內心,從腰動,隨手動,眼睛隨意轉動,區分兩下肢的弓步和虛步,練習至腿有力,動作緩慢無聲。
心與身齊頭並進,意向不難:不經過努力,壹定不能片面理解。如果拳法柔和,壹套拳法後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不變化,就失去了拳法的作用。正確的理解應該是用意念誘導身體動作,隨意用力。雖然力氣很大,但是外表看不出來,就是有意圖的暗中動武的意思。
精神和諧,精神沈入丹田:即意向與呼吸和諧,呼吸應是腹式呼吸,呼吸與呼吸剛好配合動作的開合。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身動而腦靜,心念要以拳為主。所謂形外動,心內靜。
均勻連續:指每壹劃的動作速度均勻,各式連續,身體各部位肌肉放松、協調、聯系緊密。
打太極拳需要放松和自然,使大腦皮層的壹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和休息狀態。同時,拳擊可以活躍情緒,調節大腦,而且越熟練越應該“先放思想,後放身體”,集中精力指導動作。這種長期堅持,會恢復和改善大腦功能,消除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疾病。太極拳呼籲“沈丹天”,故意使用腹式呼吸,以增加呼吸的深度,這有利於改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松溫和的鍛煉,年老體弱的人可以擁有舒適的經絡,旺盛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和機能。太極拳因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等慢性疾病有壹定的防治作用,近百年來逐漸在國內外推廣。病情嚴重的患者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鍛煉。
和睦相處,行動壹致,隨心所欲。只有全身輕靈,才能進壹步掌握氣機的能力。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叫內勁。第壹,在意識的指引下,練習心、氣、拳的合壹,從外表到內在的形。身體姿勢是組織內部形態和內在力量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裏,壹舉壹動都要由內而外,做到內外合壹。這就是“萬物皆動,萬物皆靜,萬物皆靜”的道理。身、手、步法必須相互協調,才能達到由內形支配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