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壹句話,叫“多喝熱水”,大意是直男不懂女生的心思,每當女生身體不適,只說多喝熱水。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生理期、腸胃不適、頭痛腦熱,更多的人堅信多喝熱水。看起來喝熱水成了包治百病,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完全是。
首先,多喝水對身體有好處,但最好是保暖的。水是生命之源,我們確實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來維持體液平衡,調節體溫,排出體內含氮廢物和其他代謝產物。所以,多喝水的想法是正確的。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薦,輕度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至少應飲用1500~1700 ml (7-8杯)的水。在高溫或強體力活動條件下,應適當增加。需要註意的是,水喝多了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至於水溫,中國人喜歡暖和,而不是越熱越好。因為食物的美味大多與溫度有關,所以中國人對熱食情有獨鐘。這可以追溯到兩萬年前。古人制作的陶器是用來做飯和燒水的。同時,開水也能有效抑制細菌。在那個衛生條件差的年代,喝熱水的習慣逐漸形成。但是,現代研究認為,飲用水並不是越熱越好。水溫過高會灼傷消化道黏膜。用34~38℃的溫水比較合適,水溫盡量不要超過60℃。另外,很多年輕人也不是不能學習西方喝涼水、冰水的習慣,但是我們的腸胃接受度不高,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誘發疾病。
其次,喝熱水真的能防百病嗎?恐怕只是壹個美好的願望。
當人處於腹瀉等疾病狀態時,體液會減少,容易感到口渴。所以,喝壹杯溫水可以補充體液,有壹定的“溫熱”作用,緩解肌肉和血管痙攣,但不能緩解病根。以痛經為例,根本原因在於子宮內膜或盆腔器質性病變時前列腺素含量增加,同時體內雌激素含量降到最低,疼痛耐受力也降到最低。喝水可以補充月經造成的液體流失,但不能改變激素水平,也不能緩解器質性疾病。尤其是痛經嚴重的人,喝熱水只能增加心理舒適度。即使多喝熱水,水溫再高,對緩解痛經的實際意義也不大。
說喝熱水能養胃也不靠譜。受中國人飲食習慣的影響,太冷的食物和水或冷空氣進入胃部,會引起胃黏膜下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胃部痙攣性疼痛。這個時候喝溫水確實可以緩解疼痛,這也讓很多人誤以為喝熱水可以養胃。其實除了喝溫水,還可以喝湯喝咖啡,或者熱敷也可以達到緩解胃部不適的效果。但如果在吃飯前後喝水過多,可能會導致胃裏的消化液被稀釋,影響消化功能。
從個人經驗來說,確實有長期喝冰水沒有關系的人,但也有喝冰水後立即出現負面反應的人,或者喝冰水有壹段時間沒有關系但過了某個節點後出現癥狀的人。
面對兩種情況,直接斷言只要水質幹凈,熱水就和冰水壹樣,有點太武斷了。
還有,需要強調和提醒的是,65℃以上的熱水對身體有害是真的,但是這麽高的溫度,大部分人真的不能吃任何東西。在相關話題下,每壹個類似的提醒,最終混淆了接近人體體溫的溫水和開水的本質區別。這個視頻甚至直接把100°C的開水等同於熱水,有點過分。
關於喝冰水,其實今年夏天高溫期間,央視也發過相關信息:從很熱的環境到很冷的環境,會導致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痙攣,長時間痙攣會導致心源性心肌梗死。所以,冰鎮飲料不是熱作業或劇烈運動後的首選。就算真的想喝,也要壹小口壹小口慢慢喝。
今年夏天,確實有媒體報道了中青年小夥劇烈運動後喝冰水突然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