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蘭州黃河風情線上的著名景點

蘭州黃河風情線上的著名景點

作者:何鄂

材質:石頭

規格: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多噸。現在的西藏:蘭州市黃河南岸。

雕塑《黃河母親》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這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最美的雕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首屆全國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優秀獎。

該雕塑由甘肅著名雕塑家何鄂創作。它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多噸。它由壹個母親和壹個男嬰組成。它們分別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幸福興旺的華夏子孫。雕塑構圖簡潔深刻,反映了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黃河母親秀發飄飄,表情慈祥,身材高挑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壹笑,右臂微彎,仰面躺在海浪上。右邊,她依偎著壹個赤裸的男嬰,頭微微左右,帶著單純的微笑,顯得調皮可愛。雕塑的構圖寓意深刻,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幸福興旺的華夏子孫。雕塑底座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取材於甘肅古代彩陶的原始圖案,反映了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雕塑背後,黃河上的遊艇在沖浪,情侶們在河岸漫步。水色波光粼粼,相映成輝;寶塔道觀,隔岸作戰。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路橋”、“黃河鐵路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腳下,晉城城前。建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它是蘭州最古老的古橋,也是全長5464公裏的黃河上第壹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此被稱為“天下黃河第壹橋”。

中山橋的前身是黃河浮橋。當時有這樣壹首民歌:黃河有害,黃河危;

紅菱不能渡河,但在洪水中很難航行;

過河如隔天,過河如過鬼門關!

可見當時過黃河有多難。黃河兩岸的人都要過。在夏天和秋天,他們用小船和羊皮筏子穿過它。冬天,河水結冰,他們只能在冰上行走。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壹個寒冷的下午,壹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沿黃河流域進入蘭州,於公歷3月10到達蘭州。這位名叫布魯斯的英國人第壹次站在黃河北岸,抒情地贊美當時的蘭州北墻“如畫,令人印象深刻”。然後他就為如何渡過黃河,進入這座“風景如畫”的城市感到頭疼。他寫道:

根據季節的變化,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從西北方向的橋上通過,或者坐輪渡到蘭州。城市對面的河有將近300碼寬,我們經過的時候還沒有解凍。冬天,人們直接在冰上通過。據說每年解凍的時候會淹死很多人。當河流不再安全時,這些人仍然堅持走這條結冰的路,無視潛在的危險。對此,蘭州詩人王廣生以詩歌的形式非常抒情地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情況:壹夜,河水冰封,奇跡出現,誰來負責斷玉?黃河浮橋由25艘大船搭建而成,每艘船的間距分別為10英尺和5英尺(約4.5米)。下層錨石固定在河面上,壹字排開,與大樹相連,用木板圍起來,在河兩岸立起兩個將軍柱(大鐵柱)和六個大木柱。但這種浮橋屬於季節性橋梁,因為黃河處於淩汛,每年11月黃河封凍前必須拆除。英國人布魯斯接著描述了每年春天浮橋建成時的盛大場面:

每年的船橋開通儀式都很熱鬧,各大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參加這壹盛會。某種程度上可以和古代威尼斯的年度習俗相提並論,那是國王達格迎娶阿德裏亞娜的儀式。

冬天黃河結冰,行人、車馬都要靠冰過黃河。次年,河冰融化,又重新修建浮橋,不僅很麻煩,而且壹年內拆了又拆,費用很高。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將軍盛豐在與元朝將軍帖木兒(王寶寶)作戰時,在七裏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修建了壹座浮橋,這是蘭州最早的黃河浮橋。但浮橋只是為了方便軍隊渡河,戰鬥壹結束就被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衛國公爵鄧禹率軍平定河西,在城西十裏處修建浮橋運送糧餉,取名“鎮遠浮橋”。洪武十八年(1384)12年後,蘭州魏主政清廉,將浮橋移至白塔山腳下,此處河道緩、近、易守。因為靠近市區,這座黃河上的浮橋成為了黃河歷史上除軍事用途外,第壹座供人過河的浮橋。

1906年,甘肅洋務總經理彭英甲清廷,批準修建黃河鐵路橋。6月1906,165000,白銀簽約材料合同總價165000。根據合同,這座鐵路橋從竣工之日起保修80年。黃河鐵路橋建成後,實際消耗白銀30.66萬兩。

鐵路橋建設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全部從德國采購,海運到天津,經京豐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經韓晶鐵路運到河南新鄉。從新鄉到Xi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清晨,幾十輛大貨車從新鄉火車站簡陋的貨場湧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編鐘聲和梆子、秦腔、花馬的嘶鳴聲匯成壹曲人聲混雜的交響樂,響徹漫漫長路,從新鄉到xi安,從Xi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次年五月...

大橋建成後,兩側建有兩塊刻有“三邊受益”和“九曲安瀾”的大石方,並配有對聯:

大海中已有千層浪;再去黃河第壹橋。

不可能住在天險裏,直奔海城大廈;

河湧開,繪本畫,天梯畫。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橋”,中山橋不僅經受住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8月26日解放蘭州戰役中,1949炮彈擊中兩輛過橋的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藥爆炸,大火燒毀了18木橋面和橋南端部分縱梁。軍管委組織300多人連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將原來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道弧形鋼架拱梁,將原來的木橋面全部換成了現在的鐵橋面。目前蘭州有十余座橋梁,使得蘭州境內全長152公裏的黃河,從西固大川進入,從榆中、白銀交界處的烏金峽離開,成為橋梁最密集的河段。

鐵橋渡舊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

如今,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價值、文物價值遠大於其交通價值,成為百裏黃河風情線上晉城最醒目的壹道風景。

2005年8月26日,素有“水車之都”之稱的蘭州建成水車博覽園,再現了50多年前黃河兩岸水車齊飛的壯觀景象。蘭州水車博覽園位於黃河南岸,濱河東路,百裏黃河風情線。中壢橋墩、體育公園以東;西接親水平臺、蘭州港、中山橋、白塔山公園等景點。蘭州水車博覽園由水車公園、水車廣場、文化廣場三部分組成。這是壹個展示水車文化的主題公園。蘭州水上公園位於南濱河路中段,東臨黃河鐵橋,西臨黃河母親雕塑,北接白塔山公園,南接西湖公園和白雲寺,是黃河風情線上的重要壹景。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灌車”、“虎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代,是古蘭州黃河沿岸最古老的灌溉工具。

公園由兩輪水車、圍堰、水車服務室和遊樂區組成。它矗立在黃河南岸,雨季靠天然水流驅動。旱季用圍堰集水,河水通過堰間的小河道自流。當水流自然推動輪葉時,帶動水車轉動,水桶就會裝滿河水。轉到頂部空間後,會倒入木槽,源源不斷地流入花園灌溉。水車園再現古代水利機械,能讓中外遊客壹睹為快。項目位於北濱河路甘肅會展中心南側,總面積約200畝,總體布局形成“壹軸兩翼、壹廊壹環”的景觀格局,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廣場、水系景觀、綠化及其附屬設施建設。

“壹軸”是指公園中心廣場的主體雕塑位於“甘肅地圖”的中軸線上,面向展示中心的“黃河-黃土”雕塑;“兩翼”是指中心廣場兩側的原點廣場和未來廣場。“壹廊”是指臨江邊的三坊墻上鑲嵌的浮雕;壹環指的是環繞整個公園的健身步道。

“三個廣場的規劃是,起點廣場上鋪壹張世界地圖,標有倫敦、紐約、北京、廈門、蘭州等馬拉松賽事舉辦城市及相關信息。”據介紹,中心廣場主要以“馬蘭”會徽主題雕塑為核心,未來廣場以央視直播停機坪為主體,周邊道路鑲嵌歷屆蘭大馬拉松冠軍的足跡、名字和成績。

浮雕墻長2000多米,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是馬拉松的起源,介紹了馬拉松的起源和發展。第二部分介紹了以蘭州首屆馬拉松為主題的首屆“馬蘭”的成功舉辦,第三部分展示了蘭州和馬蘭的美好未來。位於始於上世紀40年代的北濱河路東端,有“甘肅國家級樹種紀念林配套綠化”、“中日友好紀念林”、“三八紀念林”等林地2000余畝。山上有思源亭和紀念碑,總面積約2800平方米,分為:度假觀光區、商務區、風景旅遊區、科研區,每個區域都有獨特的山野味道。目前已形成了獨特的闊葉樹與常綠喬木混交、喬灌混交、多層次立體結構的人工林景觀和森林小氣候。公園的景色四季不同,有100多種樹木,30多萬株植物,都是人工種植的。各種小型野生動物出沒在森林中,包括大約20種蒙古兔、松鼠和野雞。成為森林公園壹道獨特的風景。

此外,還有音樂噴泉、親水平臺、清廉主題公園、體育公園、綠色公園、市民公園、生命之源、寓言故事公園、沙灘濕地公園、霍去病主題公園等眾多景點如星星般分布在黃河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