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山西壹名28歲小夥,積極抗癌900多天。他積極樂觀的態度值得他的病人學習嗎?

山西壹名28歲小夥,積極抗癌900多天。他積極樂觀的態度值得他的病人學習嗎?

從壹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積極樂觀的態度是所有疫情患者對待疾病的正確態度。只是對癌癥患者更積極。

壹個朋友,腸癌沒做手術,覺得術後沒有生活質量,就壹直保守治療,因為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大概壹年後就去世了。那壹年,我30歲。

壹個朋友肺癌,確診的時候大概36歲。我不知道他是怎麽得肺癌的(我覺得和他的心情有關)。手術後,他接受了化療。目前他身體很好,心態真的很重要。

甲狀腺癌,屬於癌癥中的“愛癌”,經過1年的治療和休養,重返職場,目前身體狀況良好,也是中醫調養的。

生病的人,在回憶自己生病的原因時,工作壓力和情緒的影響都被提及。

去世的朋友在確診前壹直身體不適。那段時間,她的父母同時住院,最終壹個出院,壹個去世。她要照顧兩位老人,所以很難想象,她的心情也能感受到。

不是說樂觀的人就不會生病,而是他已經生病了,積極治療。積極治療還是有機會的,如果是陰性就只有死路壹條了。

眾所周知,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癌癥是目前世界上無法治愈的疾病之壹。人人談癌色變,畏癌如虎。壹聽說得了癌癥,就丟了半條命,先判自己死刑,這也是壹些老人確診後刻意隱瞞的原因之壹。

所以社會上有壹種說法,大多數癌癥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嚇死的。這個說法有點片面,但確實有道理。知道自己得了癌癥是假的,但是回頭想想害怕也沒用。恐懼也是壹種死亡,而且會死得更快。也許還能多活幾天,積極治療就好。

所以,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並不意味著可以代替治療,反而更有利於配合治療和康復。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甚至有壹些極端的案例。癌癥晚期患者樂觀壹天活壹天,治療後放棄三五年旅行的案例。

但是,我們不應該提倡放棄治療,除非沒有治療意義或經濟限制不得不這樣做。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科學治療,盡量做到冷靜,摒棄恐懼,因為很多癌癥並不是不可治愈的,而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