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傷害肝臟
憤怒是指人壹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做不到的時候,會生氣、發怒的現象。
生氣和憤怒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情緒,因為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的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稍有不滿就會發脾氣。經常發脾氣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中醫認為,肝氣要舒,肝要軟,血要和,肝要郁。人生氣時,破壞了正常舒適的心理環境,肝失所及,肝氣就會叛逆。因此,人在生氣時,往往會感到肋下脅痛或胸悶不適;或者不想吃飯,腹痛;甚至還有吐血等危重疾病。中醫術語稱之為“肝氣超逆,可攻脾土”。現代醫學也認為,精神極度緊張的人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或形成消化性潰瘍;還有血壓升高誘發冠心病導致猝死的。三國時期周瑜氣得吐血而死,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偶爾也會發生。所以,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戒氣,因為這樣對人對自己都有好處。
《黃帝內經·蘇文·陰陽應像》註大論說:“肝為將軍之官,故其誌怒而呼之。”怒傷肝,野心用多了,傷身。悲勝怒,悲是肺誌,情勝親情。“肝臟,苦急散。”《經》雲:“肝氣虛則恐,實則怒。”他說,“憤怒導致憤怒。“當我們發脾氣時,我們會忍受憤怒上升的痛苦。如果憤怒情緒過於強烈,可以通過嘗試觀看喜劇來調節不良情緒,從而使自己的心情達到平衡,達到養生延年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態度。養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長壽也是這個目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脾氣不好的人,稍有不滿就會付諸言語和行動。所謂的“亂發脾氣”,甚至罵人,暴力,比男人還多。三國名將張飛就是這樣壹個典型的人物,甚至他的死都是因為他的壞脾氣。很多時候,這樣的人是要被譴責的,因為生氣會導致家庭和社會的很多不和諧因素,很少有人能理解。其實他們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因為他們其實是病了,病在肝,肝陰虛往往導致肝陽上亢,肝主情誌的調節(請參考中醫藏象學說的肝篇)。壹旦出現這種功能障礙,他們的脾氣就會失控。現在很多家暴應該和男方的肝臟紊亂有很大關系。這種人有壹些特點:容易禿頂、頭暈、高血壓、胃出血,因為頭頂是足厥陰肝經的分布部位,而肝主目,胃因肝強而虛弱。
暴躁是可以治療的。最常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服用石斛夜光丸,壹日三次,飯後服用,滋陰柔肝,陰液充足時陽氣過盛就會得到抑制,脾氣會壹天天好起來。
《古今圖書總集·醫部全集》中記載的《武進縣誌》載有明代醫生許娣的醫案:“壹女子怒傷,而不能向內轉。狄施視之,因其求花為女妝,又唱又笑。病人壹聽,沒感覺回來,笑了。”而《儒術·家事》已出版七年:“項官令之妻病怒,欲不食。她經常哭喊咒罵,想殺了她左右,還不停的罵人。所有的醫生都在用藥治療,這幾年都不錯。其父命戴仁(張)看之,載人,曰:‘此藥難治。’就是搞第二個,每個都塗了丹粉,作為表演者,妻子笑了。第二天,我犯了個彎,又笑了。他得到了兩個會吃的女人的獎勵,稱贊她們的食物很美,這個女人也要了食物嘗壹嘗。沒幾天,憤怒減少了食物,增加了食物。“以上兩個病歷都是因為生氣引起的,壹個是狂躁,總是發脾氣;壹個是抑郁,把氣憋在心裏。兩個案例都是搞笑的方式讓他們開懷大笑,以此來緩解他們的憤怒,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可見“勝怒”的治療方法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不要生氣
布奇·宋
我對他的受歡迎並不生氣。我不是有意生他的氣。
如果他病了,將沒有人代替他。
請醫生治病,反而氣病不好治。
氣之害可畏,恐氣之病毀。
今天嘗過氣了,不生氣真的不生氣。
不要生氣
(佛經理論)
人生如戲。
我們因緣分而相聚
互相扶持到老都不容易。
是不是應該更加珍惜?
為小事發脾氣
說到生病,沒有人能代替氣。
如果我讓誰傷心了,
此外,這是令人沮喪和費力的
鄰居親戚朋友不要比較
兒孫瑣事由他。
壹起苦,壹起樂
神仙羨慕好夥伴。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中國人開始用“憤怒”來形容憤怒。其實,如果我們熟悉中醫理論,就會知道,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內真的會產生向上的“氣”。嚴格來說,“怒”是中醫術語。
“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情緒之壹。是情誌病的龍頭,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憤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僅讓自己情緒低落,還會傷害身體。另外,生病的時候自己給自己受罪也不劃算。生氣不僅傷肝,還會傷心、傷胃、傷腦,導致各種疾病。《千金要方》指出:“衛生上須知三戒,即大怒、大欲、大醉。若有三者中的任何壹者,則須防元氣喪失扭曲”,《老人恒言:止怒》也說:“人借氣補身,故在乎平日善修。最忌諱的就是憤怒。生氣的時候會生氣,會不順利,會難受,會傷害我,這就足夠傷害我了。“這些論述把節制憤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憤怒對身體的嚴重危害,所以節制憤怒是養生的壹大課題。
控制憤怒的第壹個方法是用理智控制憤怒。也就是說,要用理智戰勝情緒沖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雖然遇到可怒可遏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理性地控制自己的過度情緒,使之體現出“從情”和“從理”。其次,妳可以提醒法律制度的憤怒。在妳的床頭或書桌上寫下“控制憤怒”、“平息憤怒”、“有事時停止憤怒”等警語,作為妳的人生信條,提醒自己隨時都能得到好的結果。又來了。生氣後的反思,每次生氣後,吸取教訓,數數自己不生氣的日子,減少生氣的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生氣的習慣。
《黃帝內經·靈樞篇》中有壹段解釋病因的話:“夫百病,必從燥、濕、寒、暑風起,陰陽皆樂,飲食起居。”我們的祖先早就明白,憤怒是導致疾病的最原始的原因之壹,它不僅浪費人體的氣血能量,而且是人體各種疾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生氣經常會導致禿頂
和大多數疾病壹樣,長期的憤怒會在人身上留下痕跡。從外表上看,經常煩躁、處於憤怒狀態的人,大多會導致禿頂。嚴重的話會改變頭頂的形狀,頭頂中線會拱起形成尖頭形狀。生氣少了,額頭兩側就會形成雙尖M型禿頂。這種人肯定沒耐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妳最好調理壹下自己的氣質,找壹些愛好,讓心情更加放松。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發脾氣的時候肝氣會往上沖,直沖頭頂,所以會造成頭頂發熱,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禿頂。嚴重的暴怒有時會導致肝臟出血,更嚴重的可能會吐血。吐出來的是肝臟裏的血。如果程度較輕,出血會在肝臟停留壹段時間,形成血瘤。這些聽起來很可怕,但卻是事實。在《三國演義》和很多武俠電視劇、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憤怒吐血。
所謂的憤怒,不僅僅是指發出來的脾氣,有些悶在心裏的憤怒,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生悶氣會使胸腹氣滯,中醫稱之為“橫”,形成所謂的“內傷”。女性的小葉增生和乳腺癌很可能是生悶氣的結果,大多是和異性伴侶生悶氣。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沒地方生氣。這種人外表很好,似乎從不發脾氣。事實上,他的內心經常處於憤怒或焦慮的狀態。這種人也容易形成橫向氣滯,導致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嚴重時會引起胃出血。這樣的人額頭特別高,就是額頭上方的半圓形前禿是最大的特點。發病時,鼻子兩側會有紅腫。當它微微發紅時,它只是壹個潰瘍。當它非常紅時,可能會出血。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肝屬木,脾屬土,木屬土。肝氣過旺,脾也會旺,所以生氣也叫“發脾氣”。
生氣會引起肝火,反之,肝火容易使人生氣。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怒傷肝,傷肝更容易上火。兩者會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這種惡化會越來越嚴重,改變習慣會越來越難。最終,這個人只有徹底認識,真正下定決心徹底改變,才有機會回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肝病患者要註意不要隨便上火。生氣會加重病情,註意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