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栽培配方
1,棉籽殼麥麩配方:棉籽殼82%,麥麩15%,尿素1%,石膏粉1%,過磷酸鈣1%,料水比1.2 ~ 65438+。
2.棉籽殼玉米粉配方:棉籽殼82%,麥麩11%,玉米芯4%,磷肥1%,石膏粉2%,料水比1.2 ~ 1.3。
3.棉籽殼酒糟配方:棉籽殼40%,酒糟38%,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 1.2 ~ 1.3。
4.玉米芯麥麩配方:玉米芯86%,麥麩11%,石膏粉2%,磷肥1%,料水比1: 1.2 ~ 1.3。
5.木屑棉籽殼配方:木屑42%,棉籽殼42%,麥麩14%,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 1.2 ~ 1.3。
6.玉米芯豆餅粉配方:玉米芯88%,豆餅粉1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 1.2 ~ 1.3。
7.木屑麥麩配方:木屑78%,麥麩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
二、培養方法
由於猴頭菇的生長發育需要嚴格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其栽培場地有限。猴頭菇在我國北方應采用塑料大棚栽培,菇農冬季也可利用蔬菜大棚、倉庫、山洞、室內等場所。搭建塑料大棚,要選擇地勢平坦、靠近水源、環境幹凈的地方。溫室規格:東西長20-25m(根據栽培規模確定),南北寬8m,北墻高2.8m,南墻高1.6m..墻體要厚以保溫,南墻每隔3米設窗以通風。在棚內地面下挖0.5米,用不滴水薄膜覆蓋屋頂保溫,栽培猴頭菇。
1.在瓶栽中,猴頭菇壹般在750 ml的菌種瓶中栽培,料重210g。出菇時瓶口朝上或瓶身水平。
2.在袋栽中,猴頭菇壹般栽培在13cm× 27cm× 0.047cm、17cm× 0.047cm和17cm× 40cm× 0.047cm的聚丙烯袋中..猴頭菇袋栽是河北省猴頭菇栽培的壹大技術特色。袋栽猴頭菇產量高,品質好,貯藏期長。
第三,栽培管理
(1)配料
根據配方要求選擇材料和配料。
1.曬幹:在配制培養基之前,所用的所有主料都要曬幹3 ~ 5天。達到殺菌的目的。
2.預濕:有些原料如碎玉米芯吸水很慢,要用尼龍編織袋裝起來,壓入池中,浸泡後再用。此項工作應在悶樁前4 ~ 5小時進行。
3.混合:加入輔料(麥麩、石膏粉、磷肥、玉米粉、蔗糖等。)之前混合在棉籽殼配方中。該方法是將麥麩、玉米粉、石膏粉、磷肥(粉碎過篩)、豆餅粉等幹輔料攪拌均勻,撒在主料堆上;然後將蔗糖溶於少量水中,撒在主料堆上,再仔細攪拌。可以用攪拌機攪拌,也可以用鏟子和耙子手動攪拌。攪拌均勻堆放,並用塑料薄膜覆蓋,防止水分流失。攪拌速度要快,最好在早晨溫度低的時候,防止培養料變酸。培養料準備好後,要立即檢測含水量,用手抓壹把料,滴壹兩滴水即可。預先預濕的原料,控水後加入輔料,攪拌均勻,堆放,檢測含水量。方法同上。
(2)裝袋
打開塑料袋口,用手將材料塞入袋中。充電1/3時,提起袋料,在地上輕輕搖晃,用手向下壓,使其密實。然後,重新裝彈,搖壹搖,再按。袋滿後,在袋口打孔數下補齊缺料,使袋料緊密無空隙。在袋口留6 cm,或者在袋口加壹個領子塞住棉塞。13cm× 27cm,17cm× 37cm的袋子壹端開口,17cm× 40cm的袋子兩端開口。培養量較大時,壹般采用機械裝袋,縮短裝袋時間,縮短從混合到滅菌的時間,有效防止培養料酸敗。
(3)消毒
該袋可以用高壓鍋或普通壓力鍋滅菌。其使用方法之前已經介紹過了,這裏著重強調壹下大氣滅菌的註意事項。
1.及時裝袋入烘箱後,應立即將物料裝袋入滅菌烘箱,並快速加熱開始滅菌。防止微生物繁殖分解物質,導致酸敗。尤其是在炎熱的季節,更要註意這壹點。
2.合理的堆碼袋應成排堆碼,自下而上排出。排與排之間、袋與袋之間要有壹定的間隙,這樣蒸汽流動才能從下到上順暢,防止局部“死角”造成滅菌不徹底。3、控制好溫度後立即入袋猛攻。SAIC之後,註意放氣,排出冷空氣。排風結束後,應盡快將廚房溫度升至100℃,持續12 ~ 14小時,不停火,不加冷水。然後埋火燉24小時。滅菌過程中,溫度不可忽高忽低,註意鍋內水位,以免燒幹鍋。
(4)接種
無菌接種是猴頭菇栽培生產中最關鍵、技術性最強的工作,可在接種室或接種箱中進行。接種室的操作程序如下:
1.將滅菌袋送至接種室,用科美靈殺菌劑噴霧消毒。菌袋溫度降至室溫後才能進行接種。
2.進入接種室前,工作人員要洗手,換上消毒的白大褂和帽子,穿上拖鞋,將菌種帶入接種室。
3.接種前,工作人員要用70% ~ 75%酒精棉球消毒手和菌種瓶外壁,點燃酒精燈,用火焰消毒接種工具,打開酒精燈火焰上方的菌種瓶,去除老菌絲。打開接種袋的袋口,用接種工具迅速將菌種接種到袋口,然後密封。每瓶菌種可連接30 ~ 35袋。
(5)真菌生長管理即菌絲體培養。菌袋進入培養室後,在適宜的條件下,25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為了順利完成產卵,為高產優質打下堅實的基礎,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1.菌袋的堆放根據自然溫度,確定菌袋進入培養室後的堆放方法。溫度高的時候壹般單層橫放在架子上,袋子之間要有空隙。如果菌袋較多,也宜雙層排出。溫度低時,可分兩層或多層排出。壹定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靈活掌握。
2.調整室溫1 ~ 4天,室溫應調整到24℃ ~ 26℃,使接種的菌種在最適宜的環境下盡快進食定殖,產生優勢,減少雜菌汙染。從第五天開始,隨著菌絲的生長,袋內溫度升高,比室溫高2℃左右。所以室溫要調到24℃以下。第十六天以後,代謝旺盛期,室溫應控制在20℃ ~ 23℃。
3.控制真菌生長期(8-9月)的濕度。菌絲是在沒有外界供水的情況下,由基質中的水分產生的,所以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可以達到60%。雨天濕度大的時候,要開窗通風。但木耳要避光保存,晚上要通風。室內空氣濕度大時,往往使棉塞潮濕,導致雜菌滋生。
4、檢查包(瓶)袋進入培養室後3 ~ 4天,壹般不應翻動。7天後,檢查菌絲體生長和雜菌汙染。壹旦發現被雜菌汙染的袋子,應立即取出,焚燒或深埋,以防感染。(6)經過20多天的真菌培養,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即從營養生長到生殖生長,猴頭菇的生長發育開始。這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1、猴頭菇菇棚常用菇棚開口,有室內和塑料棚兩種。實踐證明,塑料大棚比室內菇房生態條件好,長勢快,菇體壯,還能避免畸形菇。菇棚內兩端開口的菇袋立體堆碼高度為8 ~ 12層。註意,為了防止菇袋發熱,每隔兩層菇袋放壹層竹竿,起到固定菇袋的作用。細菌袋有壹個頸圈。拔出棉塞,或松開袋口,換上直徑4 ~ 5厘米的衣領。壹個打開的菇袋進入菇棚,堆高8 ~ 12層,然後打開。三維頭對頭放菌瓶8 ~ 12層高,瓶塞打開。增加通風,促進原基生長。
2.調節溫度。菇袋進入菇棚後,溫度要調到14℃ ~ 20℃。在適宜溫度的刺激下,原基迅速形成,從原基形成到收獲需要10 ~ 12天。菇棚內溫度低於65438±02℃,不容易形成原基,形成的猴頭菇容易變紅。當溫度超過23℃時,子實體生長發育也緩慢,柄生長,菇體形成菜花狀畸形。當溫度超過25℃時,子實體會萎縮死亡。因此,猴頭菇栽培成功的關鍵是將菇棚內的溫度調節到14℃ ~ 20℃。
3.保持蘑菇棚的濕度。菇袋進入菇棚後,要對菇棚的空間和地面進行噴水,使菇棚的相對濕度達到85% ~ 90%,保持菇袋的料面濕潤,保證原基的形成,保證子實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如果菇棚內濕度低於70%,原基不易形成,分化的原基會停止生長。如果菇棚內濕度高於95%,通風不良,會造成雜菌生長,子實體腐爛。
4.通風當菇袋進入菇棚時,要註意菇棚的通風,保持菇棚內空氣新鮮。通風少的時候會出現畸形蘑菇。要註意通風與保濕的關系,通風前要噴水,保證菇棚內空氣相對濕度在85% ~ 90%,保持空氣新鮮,以利於子實體的正常生長發育。
5.保持壹定的照度。在子實體形成、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200 ~ 400勒克斯的光照。如果菇棚內光照過強,菇體黃色質量會下降,影響價格。光線太弱,無法形成原基或畸形蘑菇。
6.采收猴頭菇出菇是通過以上管理調整來保證最佳條件。壹般從原基形成到采收需要65,438+00 ~ 65,438+02天。猴頭菇子實體成熟:猴頭菇子實體白色,表面有刺,應在孢子噴出前及時采收。適時采收產量最高,品質最好。采收太晚,刺太長,孢子大量分布,子實體變得疏松、發黃、發苦,品質和食用價值降低。
7.補水保濕第壹次蘑菇收獲後,清理材料表面殘留的蘑菇和碎片。停止噴水3 ~ 4天,註意通風,使菌絲得到足夠的新鮮空氣,然後補水。註意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出三四個蘑菇,生物學效率80%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