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程凱說:胃不動,是胃不能動,還是脾不讓動?

程凱說:胃不動,是胃不能動,還是脾不讓動?

說說胃蠕動,說到這個話題,我們就組織壹次來自北京CPPCC的平谷和大華山義診:

當時我遇到壹個病人:

患者是壹名五十多歲的女患者,比較瘦。她給我描述的時候說我腸胃不動,吃東西消化不了。我問,我說妳這是什麽治療,她說,我去檢查了,我描述了我的癥狀,我想吃東西,但是吃了之後不消化。

所以很多醫生都給我開了壹些幫助我消化,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但是對我來說好像有壹些效果,但是沒有那麽明顯,永遠無法明顯緩解。

後來也學了壹些養生的方法,聽了壹些妳在電視上或者網絡上講的課,所以覺得應該算胃不蠕動,脾胃虛弱。我應該做艾灸。結果我也在肚子裏做了壹段時間艾灸,也不蠕動,效果不明顯。妳怎麽想呢?我也不想吃藥。有什麽辦法可以緩解癥狀嗎?

對於大家來說,大家都很熟悉脾胃虛寒,也就是說胃不蠕動其實就是胃的蠕動能力下降了。然後,如果妳給他壹些溫熱的刺激,比如有這種情況的人,經常容易吃涼的東西,腸胃蠕動有所下降,或者從小腸胃功能就比較弱,導致胃蠕動壹慢再慢,所以就出現了下降。

那麽這個虛弱可以通過艾灸來表現,或者通過壹些促進消化吸收的藥物來表現,比如那些具有焦字的藥物,比如焦屈伸、焦山楂、炒麥芽、炒谷芽等,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再加上壹些行氣的藥物,肉豆蔻,陳皮之類的,可以在很寬的溫度下行氣等等。甚至有些朋友會服用理中丸這種偏方來解決脾胃虛寒的情況。吃了之後,腸胃蠕動會加快,吃進去的東西可以消化吸收,人體就會逐漸發胖,變得更健康,精力更充沛。所以這是虛證的表現,是虛寒證的現象。

但是我的朋友剛才用了這些類似的方法,頻繁反復,但是沒有效果,那麽她是什麽原因呢?這是另壹種情況。脾胃在體內的兩大功能經常被描述。胃的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蠕動,屬於六腑之壹。脾是五臟之壹,應該是胃的主要運化和管理,也就是說胃蠕動的節律是由脾來管理的,脾在胃裏起著管理的作用,也就是妳的蠕動。該動的時候讓妳動,該動的時候讓妳不動。這就是脾的作用。

脾臟怎麽理解?我記得以前有健脾的穴位,最健脾。這幾集已經詳細解釋了從經絡角度認識脾的意義。

脾在壹定程度上是指腹部和腹壁的結構,具有腹壓的能力,即腹腔內的胃腸道和腺體通過腹壁的收縮,可以有良好的空間環境、自然節律、協調的飲食節律、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運輸能力和排泄能力。這就是脾的作用,所謂脾的管理作用。

那麽脾胃虛寒指的是什麽呢?據說脾臟的能力沒有發揮作用,胃在那裏蠕動。脾臟對胃的這種蠕動的支持相對較弱。可以說脾臟處於軟狀態,沒有很好的調節腹壓,所以這個時候妳給了壹個熱刺激,胃蠕動了壹下,通過胃的蠕動導致了脾臟和腹壓的變化。所以首先是胃蠕動,伴隨著腸的蠕動,胃腸道運動,然後腹腔內壓力增加,於是脾臟開始逐漸運動,它開始逐漸發揮作用。

所以這個時候要去艾灸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肚臍正中間就是神闕,從肚臍中間到胸劍結合處,也就是胸骨下緣與劍突交匯的位置。中間點是中脘穴,胃的中間部分,加上肚臍中央的神闕,再加上神闕下兩指的位置,氣海穴在1.5寸的位置。這些穴位之前已經詳細介紹過了。

那麽這三個穴位中,中脘穴面向胃,氣海穴面向小腸,神闕穴介於兩者之間。艾灸這三個穴位可以使胃腸道蠕動,所以艾灸的順序是從上到下。第壹,中脘穴先使胃蠕動,然後是神闕穴,因為神闕穴下有豐富的腹部靜脈網和神經叢,通過這種刺激,整個腹腔的興奮性是壹種較好的良性刺激。此外,氣海的下穴使小腸蠕動,因此從上至下連續灸這三個穴位有助於增加胃腸蠕動,進而使脾臟開始健康,增加脾臟會增加腹壁對胃腸蠕動節律的良好管理。這是約定俗成的,是常見的情況,或者是眾所周知的情況。

但剛才那個病人的情況不是這樣。別忘了她很瘦,腸胃蠕動弱。有時腹壁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對腹壁的壓力比較大,說明對脾的管理過強,胃受到脾的壓制,導致胃的蠕動減弱。不是妳的胃不想動,妳也給它溫暖的刺激。妳給壹些促進蠕動的藥物,想動,但是總有壹根繩子綁在周圍,外面總有壹層皮阻止妳動,所以胃的不動就是脾不讓它動。

我們做什麽呢脾臟要放松,所以常說這種方法叫減弱腹壓法,緩解腹壓過大。有壹個穴位叫腹哀,意思是“腹脹,這是好的,壹得氣就很快下降”,這是足太陰脾經的癥狀之壹。這種癥狀描述了腹壓和腹脹的表現。

腹脹的壹個結果就是胃不蠕動了,要分析壹下,區分虛實。虛有脾胃虛弱,所以脾對胃的正常蠕動沒有很好的節律作用,起管理作用。所以要加快胃蠕動和腸蠕動,進而增強脾臟的調節能力。

那麽如果脾的管理能力太強,腹壓太高,胃沒事,結果就是胃的蠕動減弱,或者是胃出了問題,而是因為管理功能太強。所以藥物或者外界的物理刺激都很難發揮作用。

我們做什麽呢要調理脾的功能,所以這個時候不是健脾的方法,而是疏肝的方法。通過調節肝脾之間的關系,肝臟就像是調節閥。松的時候可以直接利用胃腸蠕動來調節脾臟的功能;緊的時候是肝郁乘脾,導致脾被過度壓制,所以要疏肝。

疏肝的位置還是用脾經的穴位,也就是腹哀。因為是腹直肌和膈肌交匯的地方,我就找到了結子聚攏的地方,在那裏拔毛。像剛才那個病人,從這個情況來看,她屬於肝郁乘脾。所謂肝郁不壹定有情誌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脾對胃的過度抵抗壓制,功能難以發揮。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要去的是通肋弓的腹痛點,所以我用了很細的針,很短,輕輕的觸到小筋膜區和冷凝點。結果咕嚕壹聲,我看到她原本緊繃的腹部放松了,然後整個胃腸道的蠕動開始增強。

剛開始的時候,肚子裏有個氣結,很明顯。她給我描述的時候,他說我的位置下面有壹種梁的感覺,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這個描述,這個癥狀符合病機的特點,所以我們用腹哀。生氣的時候會很快變得虛弱,所以會有軟綿綿的感覺,所以可以輕輕刺激腹部的痛點,很快他的胃腸道就會隆隆作響。過了壹會兒,他說,我覺得餓了。

這是壹個非常好的現象,所以想象壹下我們應該怎麽做。妳手裏可能沒有針,但是我給妳的方法是撥弄拔毛,或者緩解肋弓腹痛。我還教了病人自我護理的方法。每天妳把掌根放在妳的肋弓下緣,來回摩擦。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準確的方法,那就是所謂的減肋拱。找到腹直肌與肋弓的交匯點,觸摸肋弓下緣。用那個肌腱結去碰那個位置會很疼。這是刺激腹痛的方法。

這兩種方法都能有不錯的效果。試試這個方法,但是壹定要分清是胃自己動不了還是胃要動脾,防止胃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