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非留守兒童和父母生活在壹起是壹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包括* * *吃年夜飯,* * *玩廟會和遊戲,在家看電視上網,* * *幹農活和家務,通過親子交談進行情感交流和養育,這是留守兒童家庭結構性缺乏的。幸運的是,在留守兒童的家庭中,時空分割造成的結構性缺失,可以通過父母在孩子心中地位的心理建構來彌補和替代。
雖然每壹個留守兒童家庭的親子關系中都存在著父母的立場,但在強弱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據研究,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對* * *的理解,應該貫穿於整個過程和全方位的親子關系中。此外,以下因素可以顯著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父母地位,促進其積極成長。
第壹,父母要盡可能多陪孩子,提高親子溝通的質量。外出打工的父母精神和生活壓力大,家庭教育的時間約束是突出問題。父母統治的解釋框架告訴我們,父母騰出時間與孩子溝通是必要的條件和基礎。盡可能密切的親子接觸、情感投入、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應對)、長期的、持續的親子互動,可以產生、保持和增強親子之間的依戀感和家庭凝聚力,形成兒童健康發展的環境。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家陪孩子的時間很少。他們需要珍惜回國後和孩子在壹起的時間,需要利用定期和不定期電話溝通的有限時間,進行不間斷的情感交流。在經濟等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留下父母壹方,尤其是母親在家陪伴孩子,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歷史進程中“父親外出掙錢,母親在家”的普遍做法。
第二,父母積極的生活態度、做事的認真態度、責任感對父母的地位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從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積極的動力和榜樣。研究表明,父母平衡外出工作和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們讓孩子認真工作,隨著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多積極的結果,比如表現出良好的自尊,更好的學習成績,更積極的家庭和同伴關系。外出打工的父母註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學習新知識,表現出能用新的知識和眼光看問題,這也能顯著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權威的教養方式,可以提高在職父母的素質,促進留守兒童更好的成長。研究表明,“溫暖的關懷+引導和控制+適度的行為和成就的教育期望”的權威教養方式不僅是跨越文化差異的最有效的家庭教養方式,也是社會階層。留守兒童家長采取這種模式的育兒原則,實施家庭教育是最有效的,也更有利於增進親子關系,提高在職家長的素質。
第四,做好孩子撫養的委托工作,與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從家長的角度可以理解為把自己對孩子成長的陪伴延伸出去,把孩子成長代理人的責任托付給學校。家校溝通合作是家長為孩子選擇和提供家庭外社會經驗的日常首要任務,也是家庭內外育兒資源互補的關鍵環節之壹。留守兒童家長註意與學校和老師保持聯系,及時發現孩子的性格特點、成長優勢和出現的成長問題,與學校和老師互動合作,比學校和家庭單獨發現和解決問題更能有效地促進留守兒童的成長。家長在為學校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在同學和老師面前的良好表現,也有助於提升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在我國留守兒童問題研究之初,就發現留守兒童的各種負面問題其實都與父母地位的程度和變化有關。我們的初步觀察表明,部分留守兒童對父母在位感受較少的原因,除了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性格因素外,還有家庭的階級和貧困特征。父母存在感弱的留守兒童大多來自貧困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生活感到無助甚至絕望。極端情況下,他們拋棄家庭和孩子,導致孩子的父母經驗被稀釋甚至消解,外在表現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放棄。父母文化程度低,履行父母職責的能力低,在留守兒童心目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從這個意義上說,留守兒童所承擔的負面問題並不是簡單的家庭時空劃分,而是家庭時空劃分與階級、貧困特征的糾纏所導致的父母之間、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心理和行為沖突,導致父母的到位感減弱,對留守兒童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這也提醒我們,在社會階層和貧困的層面上討論留守兒童的父母地位,是研究邏輯的必然延伸。
應該強調的是,隨著社會的迅速變化,家庭結構也在轉變。父母在位的現象不僅在留守兒童中可以觀察到,在城市中隨父母生活的兒童中也可以觀察到。它不僅存在於下層階級家庭,也存在於中產階級和各種職業家庭。比如軍人家屬,工作地點長期隨工地變動而變動的工程技術人員家屬,父母異地工作的家屬,空乘、乘務員家屬等等。留守家庭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和社會轉型期不可忽視的壹種家庭形式。在更大範圍內研究“分居* * *同居”的家庭結構中父母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現實的需要。
(作者:齊武年,廣東教育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