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文日歷
建有商都、大都、登封等地的天文臺,遠至極南極北的南海,建有27座天文觀測臺,在測黃池距離、觀星等方面成績卓著。湧現出郭守敬、王勛、耶律楚材、紮馬魯丁等壹批傑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等人主持編年史,研制了簡易儀、直立儀、標準表、風景符號、直立計、星象、豎儀、證明儀、計時儀、日食儀等十幾種天文儀器。編年歷將壹年分為365.2425天,廢除了我國傳統的編制歷法的方法,即上元積年法,而采用近代的截元素法,這是人類歷法史上的壹大進步。這種歷法出版於至元十七年(1280),使用了400多年。
2.數學
元代是中國數學發展的高峰,湧現出壹批傑出的數學家及其著作。比如葉莉和他的《圓海鏡》、《壹古衍斷》;朱世傑和他的《算術啟蒙》和《思源遇見》;芒戈對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的研究:葉莉的天體術(即建立方程的方法)和朱世傑的四元術(即多高次聯立方程的解法)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成果。算盤也在元代開始成型。
3.農業和畜牧業
《農桑提要》、《農書》、《農桑衣食提要》等三部書的問世,標誌著元代農牧業的成就。《農桑綱目》是元政府編撰的。全書分為七卷十篇。它總結了袁以前的作物種植和牲畜飼養,保存了大量的農業古籍,對推廣農業技術和指導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書》是著名的農學家王鎮寫的。全書分為三部分:《農桑通集》、《古柏譜》和《農氣圖》。王鎮認為,不逆農時,適時播種,因地制宜,適時施肥,興修水利,是農業獲得豐收的保證。其中,種植棉桑具有現實意義。繪制了306幅各種農具和農業機械的地圖,對改進耕作技術起了很大作用。《農桑衣食概要》是維吾爾族農學家盧明善寫的。本書註重實用性,按月記錄農耕活動,特別涉及遊牧生產,可以彌補《農桑瑤姬》等古代農業書籍的不足。
4.醫學和藥學
根據歷史記載,“金元四大家”中有兩位生活在蒙元時期。師從劉,強調健脾胃,創立補土學派,著有《脾胃論》、《傷寒論》等。朱震亨師從,發展了劉的火熱學說,主張以滋陰為主,用滋陰降火之劑。後來朱震亨稱之為“滋陰派”,著有《格致余論》、《局戲》、《辨傷寒論》等書。在外科骨科方面的成就更為突出,魏宜林在麻醉和骨折復位手術方面有所創新。華壽擅長針灸。此外,民族醫藥傳入中原,湧現出薩德米(蒙古族)、愛薛(回族)等民族醫藥專家。
5.食療與養生。
食療以蒙古族胡思慧的《飲食記》、元朝政府的《柴米油鹽全集》、賈明的《飲食須知》、倪雲林的《雲林堂飲食系統集》為代表。《飲膳》作為我國第壹部食療營養學著作,約365,438+04種飲食,對其制作工藝、烹飪技巧、禁忌癥、醫療作用等都有詳細介紹,在我國食療營養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養生方面,丘處機的《養生論》、李道純的《氣功養生專論》、李鵬飛的謀士《三元延壽書》、蕭廷之的《大仙集》是代表。
6.地理
《元朝統壹誌》的編纂、河源的探險、輿圖的出版和大量遊記的出版是他的主要成就。元朝統壹編年史由政府主持,紮馬魯丁和於應龍負責。這本書詳細描述了中國各州縣的建立和演變,郭城的城鎮和村莊,山川河流,風土人情和歷史人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元朝十七年(1280),忽必烈命女真勘探黃河源頭,認為星海(霍敦淖爾)為黃河源頭,更接近實際。潘昂肖也以此為基礎寫了《河源誌》。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天華北、華東、中南等廣大地區的地理情況,參考了元朝的《統壹誌》等地理著作,用“算內畫方”的方法繪制地圖,成為元代地理史和中國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旅遊地理著作有耶律楚材的《西遊記》、李誌昌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周大觀的《海島實錄》和《王大元島簡介》等,記述了中外的地理、風俗和貿易,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7.體系結構
元代疆域的擴大和城市經濟的繁榮為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元代新建或改建的城市有元大都、元上都、鶴林城、集寧路城、應昌路城。元大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宏偉的城市之壹。此外,由於元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和伊斯蘭建築技術也大量湧入中原。佛教建築以山西洪洞縣大都妙應寺的廣勝寺、白塔為代表,伊斯蘭建築以京、杭、xi安的清真寺為主。這些建築已經開始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布局和技術相融合。具有北方草原遊牧風格的蒙古包也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此外,在火炮方面,元朝研制了中國兵器史上第壹件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陶瓷繼承了宋代各種窯的燒制技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增加了花色品種,成為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商品。在印刷、造船、航海和水利工程技術方面也有許多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