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鄭新出生於1925,曾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2014年被授予第二屆“國醫大師”,成為當時僅有的60位優秀中醫專家之壹。
鄭老從醫60多年。他不僅重視醫德,也重視醫術。同時,他克服了無數的難題。此外,鄭新不遺余力地傳播健康知識。晚年接受采訪時,他大方分享養生經典。
在同事、親戚和朋友的眼裏,鄭新堪稱“居家好男人”。90歲的他依然堅持不退休。即使平時不坐門診,他也還是在家裏忙。據悉,鄭老擅長做家務,即使到了苦年之後,依然每天堅持。用他自己的話說,做家務可以很有趣,也是壹種很好的鍛煉方式。
毫無疑問,鄭新教授非常清楚“生命在於鍛煉”這個真理。除了收拾家務,他還喜歡散步,打太極拳。鄭老認為“行不如練”,走路堪稱運動之王。如果長期堅持,可以調節內臟功能,提高人體的代謝水平,對身體非常有好處。
俗話說“養生之道,在吃之前”。在飲食方面,鄭老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是作為壹名糖尿病患者,對於如何控糖很有研究。鄭老認為,米粉含糖指數高,平時壹定要少吃,用自制的粗糧代替,如高粱米、蕎麥、玉米饅頭等。
之所以自制主食,是因為在鄭老眼裏,市面上能看到的粗糧主食,為了改善口感,可能會添加過量的糖。因此,這種食物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除了自制主食,鄭老還提倡低鹽飲食,平時堅持喝牛奶和綠茶。
鄭老對《黃帝內經》的很多觀點都很認同,比如“未病先防”,意思是只有未病先防,才能延年益壽。鄭老也認為,人老了以後,很多功能會逐漸衰退。這時健康問題就會隨之而來,所以要定期體檢,防患於未然。
鄭教授研究腎臟病幾十年,深知氣血虧虛對人的影響。因此,他曾主張適當“進補”。應該用什麽來補充?鄭老認為,要想“順應四時之氣”,必須結合自身體質。總的來說,西洋參和冬蟲夏草都是很好的進補的東西。
在半個多世紀的從醫歷程中,鄭老時刻告誡自己要學習範仲淹的態度,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永遠保持謙遜。他認為,如果壹個人過分重視物質,那麽他就會失去精神追求,從而失去心情,影響壽命。
中醫大師鄭新逝世,享年96歲!公開揭秘晚年長壽秘訣。可見,鄭新教授分享的養生之道極具學習價值。如果每個人都能長期堅持,那麽他們或許也能像鄭老壹樣擁有健康的晚年和近乎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