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自然條件和民情、民風決定了安康龍舟習俗的繁榮。
安康龍舟習俗歷史悠久,是安康先民留給後代的具有安康人格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品牌,即非物質文化。這種文化習俗和比賽形式逐漸深入人心,安康人對它的重視程度不亞於8月15日的春節和中秋節。
歷史上安康賽龍舟的集中點有石泉縣、紫陽縣、劉水鎮、蘭河口、石梯古渡、束河、白河縣。新時期,龍舟節和龍舟賽都設在安康市的江邊。杜菁漢江流域上部為月河口,下部為黃洋河口。河寬580米,水流平緩,兩岸黃土丘陵。
安康市古代屬涼州管轄,殷周時期屬巴戎國。武王伐周,巴勇參加了戰鬥,所以有“巴適勇武淩厲,與靈隱人同歌舞”的記載。秦惠文和王於13年建立西城郡。秦統壹六國後,漢中郡定為漢水上遊,通往12郡,即今安康市江北中都臺。西城郡和漢寧郡在東漢建安21年被壹分為二,東部劃歸荊州。西魏廢帝三年,立國。因漢江盛產麩金,故名錦州,明萬歷年間改為興安府,乾隆四十八年升為興安府。府仍在安康市,在府內設縣取“安寧康泰”。2000年撤地設市後改稱“安康市”。
安康市自古就被稱為“安瀾玉府”。早在唐代,就修建了安康城堤。宋熙寧年間,修建萬春堤,明萬歷11年,為避水患,在舊城南設立新城。安康市壹直是交通要塞。子午道,庫古道連接長安、銅川、蜀,漢江連接漢中、荊楚、武漢,是陜西唯壹壹條江海相連的黃金水道。白居易、孟浩然、韓愈、陸遊等文人騷客曾多次到訪安康。現代交通運輸業比較發達。西康線、襄渝線、安陽線交匯,形成了南接川渝、西接長安、北連京津、東臨湖廣的現代化交通網絡。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產量,龐大的人口流動,為賽龍舟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安康龍舟習俗的歷史淵源
龍舟競渡是安康的壹項民俗活動,漢水流域對此有著悠久的演繹。安康龍舟賽形成於安康市,輻射和影響周邊地區,形成* * * *習俗。
南北朝時期安康有關於龍舟的記載。還有很多其他的歷史記載。據康熙三十四興安府年王希順《重修興安府誌卷二史記》記載:“望江樓:漢南岸,前民觀渡渡,今廢。“以此為依據,可以推出安康賽龍舟的時間和習俗,至少在明代已經很有規模,相當熱鬧,並且在當時已經上升為官方活動。
《重修興安郡誌卷二風俗誌》記載:“端陽,總督率部下觀賽,謂之踏石。關於賽龍舟的盛況,在清康熙二十六年的《石泉縣誌·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古樂營街,紅石榴綠蒿草,生命如虎象征,哺育未來。官僚尉坐在樓船上,催促指揮官觀看龍舟比賽。男男女女擠滿了岸邊,獨木舟拉著船載著歌者和舞者,城裏的士紳之家也擠滿了……左顧右盼,應接不暇。過了壹整天,我摔倒了,我也厭倦了遊泳。"
隨著時代的演進,賽龍舟已經成為安康人民廣泛參與和喜愛的活動。龍舟賽開始定型,人數固定,出現了龍舟賽增加的其他遊樂競拍項目。1932年,石泉縣《續修石泉縣誌·民俗節九》載:“漢水河上有數艘龍船,船上約有二三十人,搖旗擊鼓,各持木條,齊聲劃槳,如箭飛來。上下賽跑,拋鴨子中標,歡呼聲不絕於耳。建國前,安康市每年農歷五月初三至初六連續四天抽簽,數十裏的男女老少觀看龍舟,有時形成舉行火炬賽跑的盛況。6月2日1946《興安日報》記載,當年端午節有十只龍舟,戰況激烈。觀眾如雲,西關到小北門的河街全堵了。
50年代,除了民間自發的賽龍舟,政府還組織群眾進行比賽。1958端陽節,安康縣人民政府舉行大型“安康龍舟賽”,沿安康市江面劃龍舟十余裏,漢江兩岸看客如林。
60年代初,每年也有自發的龍舟賽。但自十年文革開始後,這壹傳統民俗被視為“四舊”,活動暫停。
1991原縣級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陽節舉辦“安康龍舟賽”。當時有來自安康市各街道辦、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的18代表隊參加比賽。
進入新世紀後,為弘揚安康傳統文化,打造龍舟文化品牌,安康民族老領導徐山林同誌於2000年6月提出舉辦“安康龍舟節”,讓這壹傳統民俗活動融入現代因素,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三、安康龍舟習俗的基本內容
賽龍舟作為壹種民俗,集祭祀、祈福、競技、鬥誌、榮譽於壹體,有自己的壹套節目和比賽方式。
1,集資。募捐者由當地“龍頭”等組織者或戶主擔任。總之,龍舟比賽是每個人的事。大家交錢,給東西,劃槳,沒有獎勵。
2.祭祀龍舟。祭祀龍舟有兩種方式。壹種方法是在放老龍頭的廟裏祭龍舟。所有賽艇運動員都被要求在祭祀前三天“清洗自己”。壹般儀式程序是先開鑼鼓道場,然後“龍頭”拜三柱香,劃手依次拜香,三叩九拜。“龍頭”或“鄉紳”念悼詞:“天玄黃,節至日暮,祭龍舟,祭祖...漢水湯,龍舟在江上搗亂,永遠風調雨順,身體健康……”悼詞結束後,要唱壹些花鼓詞,然後劃手會照顧好龍頭,遊過江去。另壹種是裝龍頭節,除了程序和第壹種壹樣。不同的是,第壹年贏的龍舟,要拜輸的劃手。祭拜結束後,這條龍舟的劃手要繞船航行369,然後帶上愛普頭帶,扛在龍舟上順流而下。
3.啟動儀式。龍舟下水儀式隆重,現場有香案,有豬頭、羊頭、香蒲、粽子、時令瓜果。從程序上來說,先敲鼓敲鐘,然後敬禮。啟動儀式開始時,宰殺壹只大公雞,在香案前滴上雞血,然後投入河中,稱為“雞滴”,意為“吉祥如意”。龍舟下水前,“龍頭”高喊下水號角,劃手將龍舟推入水中。
4.競爭。比賽分為水上賽、水上賽、對岸賽、繞圈賽、冠軍賽、鴨子賽等。冠軍賽有兩種。壹種是在河裏插壹面竹旗,先搶到就贏了。壹種是往河裏扔浮標,很滑,誰先上船誰就贏;抓住鴨子——拔掉鴨子頭頂的毛,撒上鹽粉,把鴨子扔進河裏。鴨子看到鹽疼,就會潛入水中。所有的玩家都會抓住水裏的鴨子。誰搶的多誰就是勇士,哪條船就贏。
5.畫正確的。安康賽龍舟有壹個特殊的對手賽艇。安康民間有句諺語“寧可三年荒,不可壹年失船”,可見龍舟的輸贏對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贏了就笑。對手之間的比賽結束後,輸的壹方唱頌歌,向贏的壹方磕頭、鞠躬或道歉,並祭拜贏的壹方的龍舟。獲勝者自豪地接受了祝賀,但也挑戰了下壹年。輸了的人也不甘示弱,說明年再來比賽,然後雙方和好。
四、安康端午習俗相關用具及產品。
1,龍舟制作。1材料。真正的龍舟是用杉木做的,選用樹齡30年以上的杉木這種好材料。船上釘子有嚴格規定,壹船120斤釘子,60斤桐油。亞麻20斤,皮紙5刀,石灰100斤刮三遍;②規格和尺寸。真正的龍長3英尺2英尺(約10.56米),寬4英尺8英寸(1.6米)。3形狀。12倉庫,每個倉庫兩個人。龍頭龍尾為木雕,與船體同色。船的中間位置有兩根柱子,在船頭和船尾用繩子拉著固定鼓。中間倉庫後面第三個位置有個木架固定鑼。
2.配件。壹種輻射狀的,由壹根細長的竹竿制成,竹竿末端有雞毛撣子。橈手站在船頭,朝方向揮手。兇的時候橈手上下飛的很好。各有1個鑼鼓。鼓手按照橈手的節奏敲打;24個槳,大約3英尺6英寸長。頂部為T型,刀刃長1' 5 ",寬約6 "。1隊旗;1方向舵。
3.假龍舟。又名渾江龍,長2尺,寬4尺,寬不壹。物品和真龍壹樣,但是槳要看人數。還有壹些假龍是乘坐劃艇參賽的,劃艇人數從8到12不等,所以補給也要看劃艇人數。
4.配件和用品。安康龍船習俗的配件有浮標、鴨子、香囊、粽子、艾葉、蒼術、香案、豬頭、牛頭、羊頭、公雞、鯉魚。
五、安康龍舟習俗的基本特征
龍舟競賽在漢代開始繁衍,到了宋代開始形成競技比賽的習俗。流傳了兩千多年,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1,端午節已經成為安康的民俗。賽龍舟習俗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對愛國主義的崇拜和對先賢的緬懷,並伴隨著祈求和平的社會心理。
2、龍舟賽之所以經久不衰,壹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是集圖騰崇拜、愛國主義和群眾的參與性、競爭性、觀賞性、民俗性於壹體;第三,賽事可以強身健體,聚民心,得人心。
3.與其他地方相比,安康龍舟賽有著明顯的特色。壹個是龍舟制作的不同。第二是比賽方式的不同。三是有輻手,既實用又有觀賞性。
4.安康龍舟賽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龍舟比賽。此外,秦楚在安康的歷史淵源,明清湖廣遷徙的因素,都與荊楚龍舟競渡有關,尤其是屈原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龍舟競渡對屈原更有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