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生活生動而富有詩意。
——在小學中年級的讀寫教學中有壹種“愛的教育”的嘗試。
上虞區崧廈鎮華鎮小學葉迎春
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語文教育必須註重精神的熏陶,在閱讀中學會寫作,通過寫作喚醒、激勵和啟發孩子更加自信、自主、自覺地學習,實現生命之間的自由表達和平等交流,讓每壹個孩子都熱愛閱讀、享受閱讀、能夠閱讀;愛寫,愛寫,會寫。
精致心靈,溫馨生活,生動詩歌,語文課堂閱讀與寫作
不知道為什麽,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上,在我們的小學生習作中,經常會聽到或看到壹些本不該從孩子嘴裏說出來的話,卻從孩子的嘴裏或從孩子的筆下流暢地流出來。我常常對壹些孩子精神生活的冷漠和粗糙,對他們言語的不尊重和蹂躪感到深深的震驚:是什麽讓我們的孩子有時變得如此沒有人性,沒有同情心,沒有心肝?是什麽讓壹個本該天真的孩子壹夜之間似乎變得如此早熟,這其中有多麽不可思議?孩子們心靈的蒼白,情感的缺失,感知的不完整,什麽時候才能壹去不復返?
眾所周知,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蘇霍姆林斯基說:“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這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期,而是真實的、精彩的、獨特的、不可復制的生活。”“兒童作文”教學的倡導者吳勇老師在《讓孩子有壹個飽滿的“文心”》壹文中說:“在當前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註如何“教”孩子寫作,而對寫作主體——兒童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兒童寫作行為的發生和運動知之甚少。“王崧舟老師在《詩意語文的理想信念》壹文中說:“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的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抒發,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示。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引導學生獲得這種感覺,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意見,轉化這種智慧,積累這種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我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壹直在努力思考,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能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受到中華精神的熏陶和滋養。如何正確把握和處理語文閱讀與練習的關系,在閱讀中學會寫作,通過寫作喚醒、啟發和激勵孩子更加自信、自主、自覺地學習,實現生命與生活的自由表達和平等交流,讓每壹個孩子都熱愛閱讀、享受閱讀、能夠閱讀;愛寫,愛寫,會寫?
本文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愛的教育”為主題的壹系列閱讀和寫作嘗試進行了簡單的回顧和總結。
起源:沈默中珍貴的壹分鐘“珍貴的沈默”
初三第二學期開學不久,清明節假期剛過,我在班上上了壹堂《珍貴的沈默》課,是壹篇精讀課文,也是壹篇教育劄記,老師叫王·。課文主要內容如下:上課時,老師從孩子口中得知,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孩子的生日,都向孩子祝賀,所以孩子感到自豪和高興;但是,只有幾個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沒有壹個孩子給父母祝賀過生日。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下,孩子們沈默了。老師抓住這個教育機會,引導孩子懂得關心父母,學會用行動回報父母的愛。
學生第壹次讀完課文後,我要求他們完成這樣壹個作業:
“這篇課文講了這樣壹件事:上課時,老師問學生,“爸爸媽媽知道妳的生日是什麽時候嗎?"孩子們都回答:"是的!”老師又問,“妳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對妳說()了嗎?"?孩子們都舉起了手,有些人甚至舉起了手。但是當老師問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的時候,突然,教室()下來了,老師又問了壹遍,只有幾個女同學()高興的舉起了手。沒人能祝賀我父母的生日。孩子們()都不見了。”
孩子們成功地從課文中找到了相關單詞,完成了這道填空題。檢查校對時,我隨機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課文的插圖,對相關詞語進行分析理解。然後帶領學生認識破折號,找到文中帶破折號的句子——“我沈默了整整壹分鐘,我悄悄看了壹眼這些可愛的孩子——他們的可愛(qia)就在壹個犯了錯誤的粉絲面前。”
在點名讓幾個孩子讀完之後,我告訴他們:“其實這句話包含了兩句話。但是現在作者用破折號把兩個句子連在壹起,變成壹個句子。請再仔細讀壹遍這個句子,註意破折號前後的單詞。妳發現了什麽?”有壹個孩子看完馬上站起來說:“這些孩子怎麽還可愛?”他們不是已經犯錯了嗎?“於是我帶領孩子們討論,在學習了前後文的內容後,得出了這裏破折號的用法:孩子犯了錯,不應該覺得可愛,但作者說他們可愛。這不矛盾嗎?作者只是想到我們讀者讀到這裏會有矛盾,所以想解釋壹下,或者說解釋壹下,就用破折號,破折號之後再解釋解釋。這是這裏使用的標點符號破折號的值。
在初步了解了這個破折號在文中的用法後,我表明了壹個疑問:我想找到隱藏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極其珍貴的東西——
然後他對孩子們說:“妳們知道這個極其珍貴的東西是什麽嗎?請安靜,讓我們想壹會兒,好嗎?”
孩子們花壹分鐘思考後,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在作業紙上,寫完後交流。最後回到“可貴的沈默”這個話題:這些可愛的孩子在這壹分鐘的沈默中感受到了很多來自父母的愛,孩子們在沈默中反思自己,在沈默中思考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在沈默中學會了接受愛和回報愛的道理。多麽珍貴的寂靜啊!學生長大了,懂事了,會體貼,會關心。像您這樣的老師,壹群朝夕相處的可愛的孩子,是多麽的欣慰啊!於是老師最後說(壹起深情地讀課文最後壹段):“啊!我太高興了!這種寂靜給了我多大的享受!”
以上是我的第壹堂課。過了很久,我記得是玉樹地震後,我又上了二班和三班。其中第二個班作為我校的教研班。課後,我常常這樣默想: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怎樣教我們可愛的孩子母語,應該怎樣把寫作教學滲透到我們的閱讀課中?就這樣,我開始把每壹堂語文課都當成了享受生活的過程,壹路思考,摸索,前行,實踐。
承諾:安慰在《愛的教育》壹書中失去母親的卡羅娜。
當我學習選自意大利作家阿米蒂奇的《愛的教育》壹書的文章《卡羅娜》時,是在四年級上學期。這是壹篇略讀課文。文中講述了當小男孩卡羅娜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周圍的人真誠地理解他,溫暖地安慰他,默默關心他。文本捕捉了卡羅娜在失去母親後第壹天來到學校的特殊日子,從他所遭受的巨大悲痛和周圍人的無限關愛兩個方面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卡羅娜的喜愛,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歌唱。所以,最後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情緒,並受其影響,我設計安排了這樣壹個寫作練習——讓孩子們寫如果妳是卡羅娜的同學,妳會如何安慰卡羅娜。以下是幾個孩子在課堂上寫的和交流的壹些內容:
壹個孩子說:“卡羅娜,不要難過。我們壹起回家吧!”!雖然妳失去了親愛的媽媽,但妳還有我們!我們會盡可能給妳愛和溫暖。"
壹個孩子說:“卡羅娜,妳想怎麽哭就怎麽哭。妳沒有媽媽不是妳的錯。世間萬物都會有起有落,人總會死。雖然妳媽媽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了,但是我們會陪著妳。妳壹定要堅強!”
壹個孩子說:“不要再難過了。人死後是不能復活的。妳再怎麽哭也沒用!”!妳媽媽會在天上看著妳,她不希望妳壹直哭。所以別難過了,讓妳媽媽安息吧!"
另壹個孩子說:“不要太難過。我們都會關心妳,壹起幫助妳。我們不會丟下妳壹個人的。妳必須振作起來。妳媽媽在另壹個世界看著妳!如果妳不振作起來,妳媽媽會很傷心的。她壹直在那個世界看著妳,愛著妳。”
另壹個孩子說:“別難過,卡羅娜。雖然妳母親去世了,但妳還有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壹定會給妳溫暖。其實世界上不止妳壹個人失去了母親,還有很多孩子失去了親人。更何況妳還有妳爸爸。我相信妳父親會給妳母親般的關懷。”
在課堂上,我聽了孩子們的交流經歷,深受感動。誰能說我們的孩子沒有同情心,沒有愛心?孩子們的心漸漸變得細膩而濕潤。當時真想對孩子們說壹句這樣的話——“我可愛的孩子們!老師真為妳驕傲!”我發現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孩子越來越喜歡語文課,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無論是口語交際還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轉變:用壹個中國孩子的聲音呼喚爸爸呼喚的和平。
不久前,當我們學習四年級下冊第15課的催人淚下的感人課文《壹個中國孩子的聲音》時,我和孩子們都熱淚盈眶。這篇文章是壹篇書信體文章。這是壹個名叫羅利的中國男孩寫給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加裏的壹封信。這是壹個孩子,他原本在我們和平的國家中國有壹個幸福的家庭。但因為國際社會動蕩,他的父親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壯烈犧牲。失去親人已經兩年多了,於是這個中國男孩拿起筆,在1996+065438+10月8日這壹天,給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寫了這封信,希望加利先生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救救孩子,不要為和平而戰!維護和平,停止戰爭!”
於是我圍繞著信中出現過兩次的“藍盔”,孩子和母親相約去迎接父親心碎的那壹幕最美的“花”,以及文章中的兩個對比描寫,進行了引導和研究。最後根據文章中的這段話:“現在這個藍盔回來了,但它被釘在了父親的棺材上。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收到的卻是爸爸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衣服,他手腕上的手表被冰凍的血浸透了。爸爸張著嘴,好像在呼喚什麽。啊!我聽到了,我媽聽到了,在場的叔叔阿姨聽到了,全世界都聽到了。他呼籲和平!和平!和平!”讓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失去父親的孩子,也就是這篇課文的作者,做這種拓展想象力的寫作練習:爸爸的嘴張著,好像在對我和媽媽說:“——————————————————————”
孩子們寫得真好!當孩子們在寫作時,我也像他們壹樣寫作。在孩子們交流完他們所有的作品後,我讀了我寫給他們的東西。看完,我終於忍不住,又哭了。因為今年清明節放假的前壹天,我上了第壹節課。那天看這封信的時候,我看著看著就哭了。我讀完之後,壹個孩子站起來勸我說,葉老師,別哭。他還說,爸爸是家裏的“頂梁柱”。這是我們班年齡最大的男生,來自雲南,名叫黃偉。清明節後的第二節課我終於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是壹個男生站起來說:“葉老師,我看到妳眼裏的淚水了。”然後這個叫黃偉的小孩說他也看到了。其余的孩子點點頭,輕聲說:“我也看到了。”在課堂上,我們壹起唱歌,壹起學習,壹起呼喚,壹起感受。
合奏:在《觸摸春天》中觸摸寧靜多彩的內心世界。
然後是圍繞第五單元“人生”話題安排的壹組課文,四篇精選的中外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人生的思考,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悟。《感動的春天》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熱愛生活的權利,都可以創造壹個屬於自己的多彩世界。永生的眼睛啟發我們,只有用我們的愛給別人帶來快樂,生命才更有意義。臺灣省作家邢琳子的《生命人生》教導我們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展現無限的價值。馮驥才的《花兒的勇氣》啟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寒風冷雨並不可怕,要以無畏的勇氣面對壹切艱難險阻。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把具體的人和事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道理結合起來,聯系自己讀過的、發生在身邊的感人故事,去體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幫助學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觸春》是這組的第壹篇課文。讀完這篇課文,壹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在春暖花開的美景中,壹個小女孩穿梭在花叢中。她在壹株月季花前停了下來,慢慢伸出雙手,悄悄地采了壹只停留在花叢中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間飛舞,小女孩的臉上充滿了驚喜。良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振翅而去。小女孩擡起頭。這個小女孩是文中的主角,文靜。她是壹個盲童,卻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受到春天的信息,觸摸到春天的脈搏,捕捉到春天的痕跡。在這樣壹個芬芳的早晨,作為這個小女孩鄰居的作者,也觸摸到了壹種從未有過的生機,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每個人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創造壹個屬於自己的春天。課文中有許多深刻的句子。如何引導學生去體驗盲童對生命的寧靜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懷,體會作者最後揭示的深刻道理,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於是我要求孩子們盡量做盲童,充分發揮他們的模仿力和想象力,引導他們在書上這三個地方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壹名在“花香濃引寂靜”後面,小朋友說:“哇,好香的花!”第二名在《靜停在壹株月季花前》之後。安靜找到了什麽,她是怎麽找到的?孩子們說:“嘿!..... "第三名在《蝴蝶在指縫間飛舞》後面,《靜靜的臉上滿是驚喜》前面。讓孩子寫下自己此時的感受。孩子們說,“啊!..... "有的說——驚喜,有的說——有趣,有的說——意外,有的說——舒服。
因為是的,這對於寧靜來說是壹種全新的體驗,寧靜的心靈來到了壹個她完全沒有經歷過的地方。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我覺得這樣的課堂學習也是壹種全新的體驗,所以我慢慢地慢慢地引導孩子們走進寧靜的內心,觸摸多彩的寂靜的內心世界。孩子們使用的這些豐富的語氣助詞,以及他們發自內心深處的對美好生活、對美好春天的向往,對生活生動而富有詩意的感受,不就是壹首觸摸春天、贊美生命的合奏嗎?
周老師在題為《自由表達前提下的幼兒作文規則指導》的講座中說:“作文是生命的表達與交流,是生命的自由表達,是真情實感的快樂交流。作為語文老師,壹定要喚醒學生的生命狀態,讓思想和生活緊密相連!基於生活的自由表達,自由表達的背後隱藏著規則的指引,讓童心得到更好的發揮,體現壹個人寫作的功力。“因此,在讀寫教學中,引導我們每壹個孩子用細膩溫暖的心去感受和描述壹切物體,是壹個重要的價值取向。我們要讓孩子用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去關註和理解生活,比如關心、同情、善良、尊重,所以筆下流淌的文字壹定是真、善、美的。
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說:“知道‘閱讀指向言語表達和寫作’,我們就能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轉移到寫作能力的培養上來,盡力把閱讀能力轉化為口語和寫作能力,以提高教學效率。”讓我們帶著壹顆柔軟的童心踏上讀寫之旅,引導我們每壹個孩子進入津津有味的讀寫狀態,孜孜不倦地參與讀寫活動,在讀寫中自由自信地展示自己,讓我們每壹個孩子從言語表達中品味童年的快樂,讓我們的心靈細膩潤澤,讓我們的生活鮮活而富有詩意。這不是夢!
參考
1、周壹貫《兒童作文教學論》寧波出版社,2005年6月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陜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3.王崧舟的“寫作標準”:閱讀與寫作觀念的重建——著名語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訪談錄。
4.吳勇《讓孩子擁有充實的“文學心”——兒童作文教學的理想目的》,《語文教學通訊》第2期,2010。
5.吳勇《讓每壹個孩子快樂而有尊嚴地寫作——構建適合孩子的“習題教學”》、《語文教學通訊》第4期,2011。
?寫於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