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同事聊天。她說每次炒菜都要買豆腐,很麻煩。還不如留點日本豆腐,想吃的時候直接做。營養和豆腐壹樣。我聽了有點疑惑。在我的印象中,日本豆腐只是壹個好聽的名字,與大豆無關。看著她壹本正經的樣子,發現了也沒覺得不好意思。今天幹脆買了壹袋日本豆腐。當我看完配料表。
日本豆腐雖然有豆腐這個詞,但是和豆腐沒有關系。我壹直以為是壹種嫩豆腐,才發現是我誤會了。日本豆腐甚至不是豆制品,因為它沒有大豆成分。配料表上標有“水、雞蛋、植物蛋白、食用鹽、添加劑”。層次越高,內容越大。情感也是水和蛋的結合體。用壹個高大上的名字“日本豆腐”,在這裏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完全沒有豆腐成分。很多消費者沒有養成看配料表的習慣,以為自己壹直在吃豆腐。
日本豆腐確實存在,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日本人把雞蛋叫做玉子,做法很簡單。後來傳到東南亞。1995年從馬來西亞傳入中國。其實主要成分是雞蛋,根本沒有豆制品成分。這種豆腐的特點是嫩。簡而言之,妳可以理解為固體雞蛋羹。至於為什麽這麽嫩,就是為了口感而生的。
我的同事,我覺得,只看到了名字,沒看到日本豆腐的配料表。他認為他壹直給孩子們吃的食物是有營養的。介紹中國的人應該是犯了大錯,以至於後世都懵懵懂懂,以為真的是豆腐加了“豆腐”二字。簡單來說,它只有雞蛋湯汁的營養,與豆制品無關,達不到豆制品的保健效果。
“日本豆腐”被很多中國人誤解,以為日本豆腐也是豆制品。再加上口感嫩滑,確實比我們老豆腐好吃多了。除了壹些人的粗心之外,還有壹部分原因。在壹家日本料理店,日本豆腐壹度作為優質菜出現,其實是為了忽悠中國人賣高價。後來互聯網發展以後,人們逐漸明白,沒有人上當,成為大眾消費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