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老太太接到了壹個電話。對方稱老太太涉嫌洗錢,將面臨刑事審判。不會上網的老太太當場就慌了。當騙子提出轉賬讓他們調查時,老太太信了。
四名詐騙犯已被警方逮捕,案件仍在調查中。
據悉,騙子趁機認識了老太太和太後,然後設法套出了存款數額。其中壹個是大學生。他們假裝是檢察院的工作人員。為了保證老太太賬戶裏有足夠的錢,他們還騙老太太和孩子的親戚借錢,要求她不要說出“真實原因”。
後來我騙老太太下載了協助辦案的軟件——其實是遙控軟件,指令老太太點頭張嘴完成面部識別,從而實現大額銀行存款的轉賬。
其實騙老太太的招數早些年就出現了,方法也比較老套。很多年輕人接到這樣的電話都不會輕易相信,有的人還會問對方要錢。
而老年人由於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較低,上網或使用智能手機會有困難,使得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單壹,容易被各種信息所迷惑。在遇到不法分子專門設計的各種新型騙局時,老年人就像誤入狼群的綿羊,很容易落入對方的陷阱。不僅僅是因為老年人比較好騙,還因為老年人通常都有壹定的積蓄。子女孝順,老人也不會少錢。
老年人被騙子盯上的情況屢見不鮮,騙子的手段更是層出不窮。
某養生會所利用電解化學反應後變黑的特性,以洗腳排毒為由,誘騙老人購買至少壹萬件排毒口服液,數十名老人被對方騙走近百萬元。這種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的騙局在保健品中屢見不鮮,尤其是受疾病困擾的老年人,更容易被對方的謊言所忽悠。
騙子在取得老人的信任後,往往利用其對網絡支付的無知,在短時間內誘騙老人轉賬,就像那位被騙238萬的老太太壹樣。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麽是面部識別,才會被輕易轉移走。
浙江壹位老人買了壹臺物美價廉的“老人機”。他兒子發現手機短信功能正常,只是收不到驗證碼。他也可以通過在其他移動電話上安裝電話卡來正常接收驗證碼。警方調查後發現,手機中植入了專門攔截短信的木馬程序,可植入手機主板,不易被發現。如果騙子知道手機用戶的其他信息,比如銀行卡、手機號等,就能轉移對方的錢。更可怕的是,植入特洛伊馬的“養老機”已經售出330多萬臺。
老年人跟不上時代已經成為壹種社會現象。根據2018年中國老年人口調查,60歲以上人口達到2.49億,占中國總人口的17.9%。而且人口逐年增加,老年人基本都是60年代以前出生的。那個時候,互聯網還沒有進入他們的生活,這也讓他們成為網絡社會中被邊緣化的壹部分。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和他們的孩子住在壹起。在2019年的壹項調查中,只有21%的老人與子女同住,75%的老人獨居或與配偶同住。而60%的老人表示希望晚年能有子女陪伴。
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但難點在於發展規模小、水平不夠。我國有關部門和社會應重視老年人,在養老體系建設領域普及“互聯網+”,在老年大學開設相關課程。老人的家人也要多關心老人的身心健康,多陪伴多交流,也要幫助老人適應網絡時代,找到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