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的中醫是如何養生的?

中國的中醫是如何養生的?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養生篇中強調了“養脾胃”的重要性。因為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長壽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說:“土氣是萬物之源,胃氣是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就活,沒胃就死。所以壹個養生者,壹定要把脾胃放在第壹位。”(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五臟中的脾。)書《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者,養氣也,養生之要也。”可見,健康的脾胃是人健康長壽的基礎。

為什麽春季的肝木與脾土有關?在中醫五行學說的應用中,五臟的生理功能是用五行的特性來解釋的。肝屬木,柔韌挺拔,光滑有生發的特點,所以肝喜除郁,有止瀉之功。脾(胃)屬土,具有生化的特點。脾還具有消化水谷、運化精微、滋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的功能,是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關系的傳遞和變化中,旺姆以土為利,即肝木過強,切脾土,也就是說,因為肝木過疏,脾胃氣虛,肝氣過滯,脾胃為氣滯,肝木和脾土也都為氣滯。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至脾。所以要註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陽,切忌傷脾胃。

中醫稱脾胃為“水谷之海”,具有益氣、化生、養血的作用。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魏瑩、氣血、津液、精氣等。,都生於脾胃,脾胃健碩,化生之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旺盛;脾胃也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的協調可以促進和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和平衡。人體的元氣是健康的基礎,脾胃是元氣的基礎。元代名醫李東垣提出脾胃損傷導致元氣下降,元氣下降導致壽終正寢的觀點。在他的脾胃學說中:“真氣,又稱元氣,為先天之精,無胃氣則不能養”。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百病之主。

《本草通論》說:“善養生者,內養之,不善養生者,外養之。那些支持外面世界的人是真實的,他們是急功近利的,是貪財的,是多情的,卻不知道外面其實是內心空虛的。善養五臟六腑者,使臟腑安寧,三焦守位,飲食常宜。”可見,脾胃是生命健康之本,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脾胃的護理。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防止衰老。

調理脾胃的具體方法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調整,如飲食調節、藥物調理、日常休息放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