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是群眾說的詩,是通過民間唱誦傳播的——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會有各種變化;過了壹段時間,才最終定型,它原本作為歌謠的意義也就走到了盡頭,也可以稱之為“定型歌謠”。在孩子中間唱的、背的,叫做“童謠”。起初,童謠可能是成年好事者,甚至是別有用心的政治人物創作的(所以政治童謠經常進入史書的“五行”中)。
但壹直以來都充分考慮了孩子的特點,往往言簡意賅,容易上口。壹首歌謠通常不知道它的原作者。民謠是民間文學和口頭文學。
《詩經》中的風詩實際上是全國各地的歌謠。後來被記錄整理,逐漸定型。經孔子認可後,更早成為經典。其他不經典的仍被稱為民謠。秦朝以前,古歌代代相傳的並不多。
漢代以後,歌謠被中央壹個叫樂府的機構收集,經過整理加工,配上音樂,就成了所謂的樂府詩,及時完成了經典化的過程。漢魏以來的壹些定型歌謠,早為南朝末年著名詩人徐陵所收,而收錄此類作品最全的《樂府詩集》則是在趙宋後期出版的。進壹步廣泛收集歌謠和諺語作品,明清時期出現了壹批作品。
在很多忘祖的學者眼裏,這些歌很可能就是夏利巴的,他們忘了大十五國風原來就是夏利巴的。
眼光向下的學者,有時也會以民謠的口吻寫自己的新詩。這類作品可稱為歌謠體詩,其中大量是所謂的準樂府或新樂府——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壹個歷史悠久、意義重大的傳統。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民間口頭文學得到了進壹步的重視。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歌謠研究會,出版歌謠周刊,152期。20世紀20年代末,朱自清先生在清華大學第壹次開設了歌謠學課程,他的講義《中國歌謠》。
(《朱自清全集》已收入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是壹部開拓性的專著,可惜沒有寫完。
(已寫六章,待寫四章)
,卻成了經典。
二
現在能知道的古歌很少了。剛開始的時候很簡單,只是有節奏的聲音伴隨著手工勞動,相當於在演奏後人的歌。《淮南子·道應訓》曰:“今夫抱大樹,前呼惡諾,後應之,亦是勸之歌。”在此之前,《呂春秋艷情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魯迅先生在《談外語》壹文中談到了早期人們的這類工作,被戲稱為“於航於航學派”。
最古老的歌謠裏往往只有壹句話。比如《呂春秋·殷楚》中屠山石的女兒在等丈夫大禹,她當時唱的歌只有《等人》,史稱南音之始。而《山海經·黃達北經》中有壹首關於黃帝時代英烈上驅逐令的詩,只有壹句:“神北去”:
蚩尤以兵攻黃帝,黃帝令應龍攻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風雨。天帝黃帝說雨停了就殺了蚩尤。我回不去了,不住雨,舅舅是皇帝,大後方是赤水以北。我的叔叔們都是天祖,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就死了。那些想趕走他們的人,讓他們說:“上帝去北方!”“先除掉水道,再除掉溝渠。
“郝”,壹個有特異功能的女神,原本是黃帝請來對付蚩尤的神。她在風伯打敗了雨神蚩尤,但是她造成了嚴重的幹旱,所以請她離開。天氣好總是好的。送走上帝是禮貌,所以我只是說了“上帝往北走”這幾個字,沒有表現出任何不尊重。她被請走後會下雨,所以下面說要提前清理水道,疏通大小溝渠,迎接雨水的到來。《神北行》這首詩有壹個咒語的意思。在古代,人們相信巫術,往往認為語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那時候詩人和巫師是二合壹的。
魯《春秋·盛夏·古樂》中說“昔葛人,三人操牛尾,腳踩宋”,是“壹年之功”
(開始)
人,第二是玄鳥,第三是草木,第四是蒼勁的五谷,第五是尊天,第六是帝皇之功,第七是地之德,第八是總獸之極。“這組歌比較復雜,內容完全是生產勞動和原始信仰。可惜這裏只記錄了名字,沒有記錄歌詞。
現在能看到的古代歌謠是“彈歌”和“蠟詞”。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傳》載《奏歌》雲:“斷竹,續竹,飛土,吃肉。”這裏用“肉”字指代獵物,非常簡潔地記述了狩獵時代的生產生活。詩以兩個字為句,節奏迅速有力。只用八個字就寫出了狩獵用彈弓的制作全過程。
“蠟詞”見於《禮記》,相傳是上古易時代蠟祭的信息:
地球,反抗它的家園!
水屬於它的山谷!
昆蟲,不要做!
草木,歸其澤!
這應該也是吳竹唱過的咒語。《禮記·郊祀特》雲:“天子為大蠟。曙紅開始是蠟。那些是蠟的,那些是索的,十二月會集齊所有東西,要錢。”蠟祭的對象有八種:壹、二、百種、農業、郵政、貓虎、作坊、水專家。蠟詞是這種蠟祭的祈禱詞。據《禮記》記載,臘祭壹般與蠟祭相同,但在《孟冬之月》中有所描述,即十月。“郊祀特”用周歷,“月令”用夏歷,立殷父子。夏歷的十月和周歷的十二月指的是同壹個月,也就是建海月,也就是現在的農歷。蠟祭是此時向所有神靈獻祭的祭祀儀式。
《禮記·月令》也寫道:“是月,天子始娶。壹個官員說:‘天氣上升,大氣下降,天地閉塞,成了冬天。’我命百官掩之,司徒雷登行之,積萬物。造城堡,關大門,修鑰匙,小心翼翼,固邊關,備邊關,完堡壘,關橫梁,塞道路,埋紀律,做衣服...又是壹天,喝了不少,天子在天宗為來年祈福,在公社和門口砍廟。“原來冬天來臨後,壹切都會‘關閉’,既然世界已經‘關閉’了,人們就不得不去應對,相應地采取各種措施。《七月詩經》講“收莊稼”、“窖裏熏老鼠”、“塞到戶”。這些不僅是生產生活中入冬前必須做的事情,也是與天地同步行動,實施“閉塞”在早期人眼中的重大意義。
如果氣候異常,天氣不對,那就相當可怕了。《禮記·月令》續曰:“孟東至春,必凍閉,氣泄,多人流亡;夏天鄉下會有很多暴風雨,冬天也不冷,蟄蟲歸來;秋天,雪霜時有,兵時有,土地被侵占。”氣候異常不僅有其直接而明顯的後果,還會產生壹系列更為復雜和深遠的影響,而且總會表現在社會和人事方面,因為天與人是相互感應的。
吟誦這樣的蠟詞,其實是對自然的壹種命令,帶有強烈的法術性質;這首詩要求土壤、水、動物、植物等。應與天氣的發展同步,體現了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中國人原始思維的總綱領是自然與人類的相互感應,它們在神秘的意義上互為因果。古人認為山崩、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是人類政治事務失敗造成的,而人的疾病和災難則是來自神靈的懲罰。為了趨吉避兇,我們必須爭取天人合壹,使天人保持壹種最恰當、最和諧的關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們必須從自身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包括要求與各種節日進行自然的強力配合,或者誘導它們與某種儀式進行配合。很多古代的巫術、祭祀、民俗都與此有關,其影響可以說至今沒有完全消失。
原始思維根據人推斷天,然後反過來從天要求人,以此來規範人的行為。壹旦以天空之名要求任何東西,它就具有神秘的力量。從早期人的思維方式的底層來看蠟詞,就不難理解,它的目的是為了祈求冬冬,要求各方按規矩辦事,穩住局面,不被迷惑。
“土,反其家”是祈求土氣不泄,這裏的“土”指的是土地神。
(以下“水”、“蟲”、“草木”均指相關神)
請回到妳的豪宅裏去“堵”壹下,這樣質樸的自然才不會失去。
“水歸其谷”就是要求水神回到自己的河溝裏去“堵”它,讓水位自然下降,與萬物同步運動。
“昆蟲,不要做”的意思是動物也被“屏蔽”了。這裏的“坤”有很多意思。
(《大戴國·李霽霞·鄭瀟》:“昆人也多。”)
“蟲”是指各種動物。“毛蟲之精叫林,羽蟲之精叫鳳,介蟲之精叫龜,鱗蟲之精叫龍。”甚至人們可以稱之為“蟲”:“蟲之精,謂之聖。”
(《戴笠李記曾子田原》)
壹般來說,人是可以忽略的,尤其是動物。蛇叫“長蟲”,老虎叫“大蟲”。古義的遺產流傳甚廣。後人只能用壹些貶義詞來形容人是“蟲子”,比如“婊子”
(“人家都是賤人。不打就不坦白”)
、“可憐的蟲子”、“傻逼”、“瞌睡蟲”等。,還是有古意的。流行的“網蟲”這個詞有點可笑。簡而言之,“不要制造昆蟲”就是要求掌管各種動物的神也“堵起來”,這樣就不會出現“蟄蟲歸來”之類的異常情況。中醫至今都在講老年人冬季養生的方式,也強調“閉塞”預防外感風寒。
“草木歸其澤”就是要求掌管植物的神也實行“閉塞”。《風俗依桐·山澤》雲“草草相遇,名澤”,現在叫濕地——植被即使“閉塞”也是屬於澤的。這句話叫做“草木皆兵”
(詳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集》第壹卷,中華書局,1983版)。
它的意思特別明確。
總之,蠟質詞要求土、水、動植物都要“堵”,與天時、人事相吻合,所以才會繁華。
“堵起來”是養精蓄銳,準備明年再來。禮記與月亮秩序:孟春的月亮
(第壹個月)
雲“是月,天氣降,大氣升,天地和,草木萌”;仲春的月亮
(二月)
“開始下雨了”“蟄蟲移鹹”;月亮到季春
(三月)
,“入水而上。”經過不同時間的休息,土壤,水,昆蟲,植被等。都從“封閉”的狀態中恢復過來,人們相應地從屋子裏走出來搞春耕,“三天是死,四天是行。”
(《詩經·馮祺·七月》)
-第壹個月
(“三天”周歷)
二月,在花園裏修理農具
(周歷中的“四天”)
廚房裏有壹把鋤頭。通俗版的“止”為“趾”,是根據余先生在《漢書食貨誌》中的引文所作的更正。
(詳見《澤羅居詩經新證》,中華書局,1982)。
指壹種類似鋤頭的農具。
人與自然同步和諧運動,是早期人的理想狀態。“蠟詞”是他們在蠟祭時為實現這壹理想境界而提出的四種祈禱。
在原始思維中,“壹切奇怪的現象都被看作是後來將要發生的災難的預兆,同時,它又是原因”
(列維·布魯爾《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1版)
,防止這種預兆和原因的出現,就不會再有災難了。
瓦奇雖然很老,但生命力很頑強。漢代祭祀用歌四季不同,如相戶愛的《青陽》、夏季的《朱明》、秋歌的《西號》、冬季的《宣明》。《宣明》雲:“宣明之陵陰,蟲遮之。草木散,冬天霜降。很容易擺脫混亂和邪靈。億萬人民反對這壹點,擁護樸素和簡單。要有條理,要有信仰,要期待五嶽。書收時,蓋甲骨。”生命的意義與Waci壹脈相承。至今春聯都是過年前夕貼的,我還是喜歡大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八個大字,意思也是和蠟詞相通的。
三
“彈歌”“蠟詩”都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後來的壹些古代歌謠也涉及社會政治。比如夏朝末年,有壹首歌謠,表達了人民的憤怒:“哀慟的時候到了,交給妳,去死吧!”毫不猶豫地與暴君同歸於盡。孟子梁引用了這兩句話,說它們是詛咒夏傑的歌謠,應該是可信的。
還有壹些歌謠是關於後世的,例如《論語》中所載的《楚辭狂於婕》:
馮馮,何德之衰。
過去的不要諫,來的還可以追。
只是現在的政客們危在旦夕!
《孟子·離婁》中的孝子之歌:
洶湧波濤中的水是清澈的,妳可以牽住我的流蘇。洶湧的海浪裏的水很渾濁,可以用來淹沒我的雙腳。
諸如此類。這些歌謠的句子自由活潑,透露出向楚辭體過渡的信息。
有些歌謠可能是後來的,但文獻上註明的時代很早,這些作品很可能是後人誤托的,或者原作雖然更早,但被後人做了很大的修改和潤色,如《打土之歌》、《青雲之歌》、《夏人之歌》、《麥秀閣之歌》。如《清·雲歌》:“清雲爛漫,狼狽不堪,日月爭輝,惟復旦Xi。”
(《史記》卷壹)
這首詩雖然被指是虞舜時代的作品,但這麽巧的詩恐怕也不能出現得太早,其中通過贊美日月,崇拜自然,保存了古老的思想和習俗。
和民謠類似的還有諺語,用簡單通俗的句子表達壹定的道理。它們見於古代書籍,如易經、論語、孟子、荀子、左傳、國語、戰國策和禮記。比如《左傳》引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公五年)
,“如果不是房子,就是鄰居。”
(召公三年)
;《國語》裏有壹句名言:“善,誠,惡。”
(《周瑜》)
;《戰國策》中引用“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韓策》)
等壹下。諺語是古代人民勞動和生活經驗的總結,許多諺語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四
有明代楊慎編的《古今民歌》兩卷,清代石夢蘭收的《四卷》。楊慎還編纂了《古今諺語》壹卷,其中記載了260多條古代諺語,按時間順序排列,所選諺語大多形象生動。史夢蘭,阿清人,著有《拾音器》兩卷。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古今民歌》等兩種,壹種是《古今諺語》,另壹種是阿清朝人李調元主編的《粵體》。
(接收粵語歌謠)
。
現在讀古歌,以下兩本書最容易找到,也最靠譜:
壹、《古諺》壹百卷,清代杜編,近代編,中華書局1958版。
其次,秦進主編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中華書局1983版。其中,先秦詩歌包含了相當完整的古代歌謠。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