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錢穆是讀中國古籍最多的人,無壹例外。他把二十四史讀了三遍,幾乎寫了中國歷史各個方面的專著。他早年以《先秦諸子年》、《國史大綱》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確立了自己的學術地位。他從壹名中學教師被壹所著名大學聘為教授。
這裏推薦他最簡單的壹本書《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他在臺灣省的專題講座集。因為他熟悉歷史,我覺得是最不費力的。
該書對漢、唐、宋、明、清五代中國的各種政治制度,如政府機構、官員職權、考試監督、財政稅收、兵役義務等進行了簡要概述和比較。它描述了革命的演變,指出了陳的得失,既從戰略高度總結了中國歷史和政治的本質和正義,也指出了現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誤解。
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出什麽是大師。
二、錢鐘書不用說,錢鐘書先生有“照相機般的記憶力”。他博覽群書,過目不忘。令人驚訝的是,他家裏壹本書也沒有,所有的書都在他的腦袋裏。這種技能在計算機時代並不少見。我們可以“外事百度”,不用自己費勁去記。
然而,錢鐘書的本事還不止於此。我覺得他的實力最重要的是能“通”,通古今中外,通文學社科,通各種語言。這不僅僅是百度知道的問題。
我覺得還有壹點,就是錢鐘書先生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是壹個很有意思的人,這壹點從他和別人的談話和通信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經常用壹些典故和野史,讓文章跌宕起伏,使文章好看。錢鐘書自己的論文從來不用八股,但是趣味十足,在今天越來越少了。
3.金·金克木·柯木精通英語、法語、德語、世界語、梵語等多種語言,並在印度學佛多年。金克穆晚年的文筆確實高超,打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界限,經常充滿奇思妙想。他的《風、燭、灰》、《文化的話》、《文化的探求》、《不勞而獲的探索》、《舊學新知集》、《比較文化集》都是我桌上的書,經常在我思維幹澀的時候拿來開導我。
就《風燭殘年》而言,金克穆超越壹般的專題研究,追溯古今中外人類歷史活動的“是什麽”和“為什麽”...字裏行間,他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偉大的“發現的幸福”壹直伴隨著智者的人生歷程,值得壹讀再讀。
4.徐繁成徐繁成是魯迅的學生。他早年去德國留學,後來去了印度27年,直到晚年,70歲的時候。
徐繁成回國時,帶來了他翻譯的兩部巨著: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經典《五十奧義書》和印度精神哲學家斯裏·阿羅博多的《神聖的生命》。這兩本書很有力量,代表了印度文化的精髓。
不僅如此,徐繁成本人對中國文化也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著作《古代儒學》、《老子的想象》、《陸望舒雜記》,打通了中國古代的精神哲學和古今印度、西方哲學家的意見,消除了疑慮,納入了新的思想,闡述了隱藏的原因。這些書看似很薄,其實內涵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