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延伸材料“月亮什麽時候亮?”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密州(今山東諸城市)中秋節所作。此詞以月亮升起和哥哥蘇哲七年未見的感覺為基礎,圍繞中秋月亮展開想象和思考。
此詞是作者於1076年(熙寧九年)在宋神宗過中秋節時所作。詞前的序解釋了寫詞的過程:“陳冰中秋,歡飲而醉。為了這篇文章,我懷孕了。”蘇軾因與當權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政見不同,乞求自由,四處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到離蘇轍近的地方做官,讓兄弟們多聚壹聚。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認識密州。到了密歇根後,這個願望依然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中秋節,明月當空,銀輝遍地。詩人和弟弟蘇轍分手後,已經七年沒有團聚了。此時此刻,詩人正對著壹輪明月,心中充滿了沈浮,於是借著酒勁,寫下了這篇名篇。
“水調頭”的曲調源於水調。
《水調》為隋朝皇帝楊迪所作。唐·劉魁《隋唐演義》中說:“楊迪斬汴河,自作水貂歌。”《我說》還說:《水調》《河傳》,煬帝自守時會為江都招財,聲韻悲涼,皇帝喜歡。樂師王靈巖對弟子說:‘壹去不復返,水調河傳無音。’(四引自畢《姬滿誌》)杜牧《誰唱水調》揚州詩也說:“帝刻汴河,自作水調。”(《樊川詩集傳註》卷三)雖然關於《水雕》是在汴河開河之前還是之後所作,眾說紛紜,但說是楊皇帝所作,也沒有什麽不同。
參考水調標題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