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部分人群出現壓力過大、焦慮、躁狂抑郁等情緒,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為了幫助人們了解和科學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防控中擁有健康的心理,我們對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下面我為妳提供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僅供參考,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1 1,疫情期間待在家裏,睡眠過多,作息時間不規律,不知道該怎麽辦,怎麽辦?
睡眠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保證充足的睡眠,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但是,如果妳睡得太多,妳會感到頭暈,無精打采。疫情期間不能外出,但可以在家利用業余時間做壹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多陪陪家人,提升自己的見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獲得更多的自我肯定。不規律的作息會打破身體的內循環,降低免疫力,所以要按時起床吃飯,保證良好的睡眠,加強自身的鍛煉。
2.爆發後,我總是感到絕望、崩潰和恐懼。我該怎麽辦?
首先,承認自己擔心、絕望、憤怒是壹種特別正常的反應。每個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但我們不能被這種情緒打倒。良好的情緒是免疫力的第壹保障。
其次,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治療信息,對治療和療效保持樂觀。無論國家還是科研人員,大家都全力以赴去幫助,所以不能及時就醫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
另壹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上出現了許多有效的藥物,我們應該對未來的療效保持理性樂觀的態度。要有意識地關註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發現情緒波動較大,要主動調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做適度的運動、聽音樂、看書等活動;把妳腦海中的想法和感受記錄下來,或者和別人傾訴;如果妳真的很難過,很沮喪,很害怕,妳可以好好哭壹場。回憶自己過去類似的經歷和成功的應對方法,並運用到當前的環境中。
3.信息鋪天蓋地,家裏人也很害怕。我該怎麽辦?
不好的情緒會互相傳染,所以家人之間互相安慰鼓勵是很重要的。同時,盡量控制自己和家人每天接收疫情信息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睡前不要過多關註信息,不要聽信道聽途說,多看權威專業的報道,減少噪音。恐慌和焦慮可以向親友表達。電話和網絡是與他人保持聯系的便捷方式,從而獲得他們的支持和力量,增強他們面對疾病的信心。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壹切變化,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變化,心態才會逐漸陽光起來。
4.看到疫情人數下降,有時會放松警惕,出現心理麻痹怎麽辦?
當人們看到疑似人數、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在減少,治愈人數在迅速增加時,很容易產生盲目樂觀的心態,從而放松了已有的警惕,以為病毒很快就會被消滅。很多人甚至心存僥幸,放松警惕,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這樣想是很危險的。雖然防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疫情風險仍未解除。對此,我們建議:必須克服麻痹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克服厭戰情緒,永不懈怠。可以通過關註疫情數據,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知識來提高警惕,積極對抗疫情。
5.擔心自己被感染生病,每天不停的測體溫。我該怎麽辦?
疫情發生後,新聞報道、社區管控、周圍環境的巨大變化等因素,我們的大腦每天都會主動或被動地攝取大量關於疫情的信息,這些信息或多或少會讓我們產生焦慮、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如果這些負面情緒沒有過度影響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有積極意義的。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警惕,加強防護,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但如果悲觀情緒過重,已經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生活,就要引起重視,采取措施進行調節。我們可以聯系親戚朋友同事等。通過各種方式的現代傳播手段,傾吐自己的感受,與社會保持溝通,得到支持和鼓勵。主動關心和幫助身邊的人。生活在友好的社會環境中,不僅可以緩解負面情緒,還可以通過正面情緒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或者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通過熱線或網絡獲得專業支持,積極調整心態。
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2 1,過分擔心自己和家人的身體狀況,身體不適就是肺炎?
壹、學習權威病毒學知識,提高控制感。懷疑或恐慌是由於我們對病毒的病理、典型癥狀、診斷標準、防護措施等知識的缺乏,容易產生控制力低下和自我效能感。建議學習壹些關於病毒和防護的科學知識,充分認識到這些病毒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通過有效的防護手段可以保護我們和家人。
其次,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各種來源的信息,當他們感到有點不舒服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新冠肺炎。許多疑病癥患者是負面自我暗示的結果。時不時給自己壹些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有點不適是正常反應,沒必要太擔心”、“新冠肺炎是可以治愈的”,可以緩解我們的註意力集中。
最後,合理安排生活,盡量規律。不要因為不上班不上課就打破生活規律。打破生活規律容易引起身體不適和心理煩躁。盡量把生活安排好,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把學習工作和生活分開,少看手機,把註意力轉移到學習工作上,讓生活有規律。
2.妳有明顯的癥狀,卻不能及時就診,或者看了醫生擔心治不好。
首先,承認自己擔心、絕望、憤怒是壹種特別正常的反應。每個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但我們不能被這種情緒打倒。良好的情緒是免疫力的第壹保障。其次,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治療信息,對治療和療效保持樂觀。無論是國家還是科研人員,
大家都全力以赴幫忙,所以不能及時看病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另壹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臨床上出現了許多有效的藥物,所以我們應該對未來的療效保持理性樂觀的態度。
3.孩子壹上中學,就開始在家裏上網絡課,我們父母也回來工作了。我有點擔心沒有監督他會偷懶,網上學習效率低會影響成績。
最近,不能如期開學的猛獸們紛紛“上網”。比如綜合樓18棟的家長說:“嘿嘿,希望19棟不要跳樓。我們的孩子在網上上課。19的家長回復:不好意思,我家體育課在線。
以下方法很有用,家長朋友們,記住它,記住它,記住它:
第壹招:只說不做。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控制不了“這麽難”的網絡系統。請放心,如果孩子連“打黑”、“吃雞”、“第五人格”這樣的高難度遊戲都能操作,那麽壹定能操作簡單的學習系統。妳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
第二招:訓練孩子作息規律,制定時間表,及時檢查作業。妳可以和孩子壹起制定壹個時間表,列出每天的學習任務,回家後記得檢查驗收。不要總是抱怨孩子的拖延癥。拖拉的孩子背後,是兩個拖拉的家長。
第三招:眼不見為凈。爸爸媽媽應該換個角度想想。其實這些真實的場景每天都在學校上演,孩子在學校認真聽講?不分心?把老師說的話都記下來?和同學相處?其實妳只是沒看到而已。孩子們健健康康的成長著,學過的知識也沒有落下。所以,是時候回去工作了。
最後壹招:學會放手。父母常常為孩子鋪路,直到孩子長大。其實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培養孩子的主人翁精神。有時候妳會發現“孩子長大了。”所以現在是個好機會,請放松,放手。
4、疫情好多天了,天天在家,太無聊了,無聊到難過。如果我不出去,我會感到不舒服。我該怎麽辦?
答:受疫情影響,很多人無法出門,引發抑郁癥。感到無聊可能有兩個原因。壹個是我們還沒有想到任何讓我們感興趣的事情,壹個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已經變得平淡。這種“平淡”導致了我們無法對身邊的事物產生興趣。
從這兩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改善心情。
(1)善用運動激發情緒。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分泌多巴胺,從而增強愉悅感。雖然不能出門,但是呆在家裏,我們也有很多鍛煉的方式。這類運動技巧的資源很多,可以去網上找壹些靠譜的推薦。
(2)善用想象力增添樂趣。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我們的想象力可以飛得很遠。想想吧。疫情結束,妳想去哪裏,和誰去?有什麽具體的計劃嗎?妳可以把這樣的圖變成壹個策略,甚至可以畫出來,這樣可能就沒那麽難了。
(3)善用正念,提高敏銳度。正念不僅是壹種技巧,也是壹種態度。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平衡理性和感性的信念,有意識地不加判斷地感知當下。負面情緒通常是由判斷引起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呼吸訓練、身體掃描等正念練習,幫助自己更好地感知當下,減少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