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養生。

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養生。

現代人普遍重視養生保健,到處宣傳養生養心的方法。世界各地都有講座養生館,但很多人認為養生就是單純的運動,包括瑜伽,這真的是膚淺的看法。心理學認為養生有四個屬性:物質性、動物性、人文性和靈性。健身只能作用於人的物質和動物層面,對人性和靈性影響不大。因此,心理學家認為,健康可以分為三種: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他們提出了“整體心理學”的概念,認為人是身、心、靈壹體化的“大健康”的人。而且這三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只關註壹個方面,往往效果不佳。而且有時候其他兩個方面都不發達,光是鍛煉甚至會造成肌肉拉傷或者傷害到別人。另壹方面,如果妳心情好,生活有意義,人有時候不運動也沒關系。人開心的時候也是開朗的。長期壓抑緊張情緒本身會導致各種心身疾病。藏醫還建議,養生壹定要兼顧健身、養心、養神三個層面。從大乘佛教到雄耳,人的健康可以分為三種,即身體健康、語言健康和精神健康。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健身養心方式。

語言健康指的是語言。在口碑上,說的是“管好妳的嘴”,說明了兩個基本點。第壹,佛教戒律裏說不要做嘴,要看嘴。所以有四大語戒,都是針對健康,消除口。其次,現在流行的壹句話:“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亂吃東西”也不是沒有道理。許多疾病與我們吃的食物密切相關。不說話,或者說話太多,本身就是有病。在耳對耳的傳遞中,練氣脈是壹種特殊的健身方法和幹凈的語言。另外,念經持咒,不如信口開河,對語言有幫助,能得金剛不壞之語。《菩薩九秘認證裝訂法簡介》說:“如誦心咒如誦河,得金剛語成就。」

健康的心靈指的是滋養心靈。佛教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心理導致的。比如憤怒本身就是病,壹個昧良心對應壹種病。有時候我們只需要改變心態,相應的病不需要治療就能治好。佛經中把貪等五毒稱為五大病,因為它們引起五臟的疾病。真正的好醫生是我們的心,因為人體本身就是身心的結合體,如上所述。其實有時候休息可以保護健康,大自然可以治病。有的書上說“百病由心生,百病由氣生”。治療方面,藥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靜心。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養心的最高境界是靜心。冥想超越了心理學所說的美麗、高貴、神聖、完美、永恒和極樂的體驗。冥想是人類的壹種“高”心理健康,更崇尚巔峰體驗。

打坐可以達到很高的禪定程度,打坐是壹種特殊的修心悟道的方法。通過冥想,壹個人可以達到無惑甚至無異的狀態,意識成為金剛之心。《菩薩九秘認證捆綁法簡介》說:“人若在地上修習禪定,必是糊塗無知,遂達金剛意誌之目的。心理學最多是通過與心溝通來治病,而佛教是通過了解心來治病。目前,西方人熱衷於東方的冥想、瑜伽和太極。東方人熱衷於西醫和心理學。其實佛教是最高的心理學,也是人類最“高”的養生養心之道。在密騎中,有三種健康,底層堅定,身體健康,中層平和,聲音健康,上層深刻,心靈健康。三者的融合稱為“全人”,三者的和諧稱為“大健康之人”。三大健康的根本是身、語、心的純凈甚至安寧,身、語、心的安寧就是身心健康。

很多人認為,精神上的困窘是人生最可怕的貧困。如果妳能夠不依賴外在的* * *,能夠靜下心來,能夠快樂幸福的生活,那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詳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需要依靠外界的麻醉和刺激來感受自己的存在,這是暫時的寄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問題。如果我們的內心不能平靜下來,我們的心完全找不到目標就會迷失,對治療身體疾病也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我們救不了自己的心,就像壹個堅強的瘋子。如果妳能拯救妳的靈魂,這比得到整個世界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