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是壹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可以感染別人,影響自己。壹個有愛心的人熱愛山川河流,熱愛四季,熱愛和他人在壹起的快樂時光,他的溫情可以感染任何地方的所有人。同時,這種善良會在他們的壹生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溫柔、優雅、大氣。
家庭教育是壹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礎。不僅是對倫理的認可,更是對規則的認可。能讓孩子找到生活的意義,找到屬於自己的品牌。
社會教育教給學生的是壹種確定價值的認同,家庭教育帶給孩子的是可能價值的發展。以此類推,各持壹端,沒完沒了。
如果壹個人打開眼睛和耳朵,他會發現到處都有學問。真正的學習是調動主觀能動性,學習生活中最稀缺的經驗。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每壹次相遇中,從而開啟最真實的自己,去分辨,去提升。
世界上最大的誤解不是不愛,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世界上最大的缺失,比愛情更奢侈的,是“知”。
愛情有改變世界的創造力,所以妳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讓對方變得更好。因為這種力量,妳不會再綁架別人的感情了。
什麽是好的愛情?我更愛妳和這個世界。而這壹切都來源於理解。知道是壹種謙卑,知道內心的自由和尊重,知道如何消除兩性之間的戰爭局面,把敵對的抱怨變成和平的互補。
平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看清楚世界上所有的平衡,我們就知道自己不在世界的中心:太陽、月亮、天地都是我們的坐標。
知道是我們每天的功課。在歲月中審視人生,在領悟中變得謙卑。
看人生,懂得珍惜。請始終思考兩三句話:
人生有七痛:生、老、病、死、怨、愛與離、誌。——《佛經》
壹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和德行,只是因為妄想和執著而無法證明。——華嚴經
過去的心得不到,現在的心得不到,未來的心得不到。-金剛經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需要獨處,需要自我放逐,然後從中獲得平靜和力量。在最初的世界裏,所有活著的個體都是獨立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善意和惡意。心被現實無理擠壓,未必是不幸。無數次的獨自痛苦,終究需要自己去跨越。只要妳對生活有壹顆真誠的心,妳就能找到拯救自己的力量。不知不覺融入很多人的生活,迅速找到自己的方向,讓每壹次經歷都成為難忘的瞬間。
有壹天,我們穿越了世界,對著雲起微笑,送走了我們踩過的樂章,獨自熬過了那段痛苦的時光,太神奇了。暴風雨過後,夕陽溫柔。
我們的心是壹個寶庫,修心的目的就是為了守心之光。這種光不壹定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心深處。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生命為支點,保持自己的光芒,從別人的生活和歷史文化中,找到自己在困境時可以救贖的力量,找到自己在穩定時可以快樂的能力,就可以安全地獨自度過那些痛苦的時光。
我喜歡走路,在路上遇見別人的信仰和夢想,遇見比我們的生活更廣闊的偉大和不朽。
我想,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壹定是有壹些偉大的靈魂,有壹些人性最初的光輝。它時而走在北極,不畏苦難的勇氣;有時是“揮劍沖天”的瀟灑,有時是“探虎穴”的夢想;有時是“努力補天”的豪情,有時是“上山下鄉,揚聲大漠”的壯誌豪情。他們不在乎投資,不問後果,只為了美好的生活,堅定而宏大的信念。
當妳看清上北下南,體察黑暗陽明,蓋壹座朝南的房子,用妳堅強的脊梁,把世間所有陰郁險惡的能量都扛出去,只擁抱溫柔,讓溫暖的陽光進入妳的內心。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接受是修復的開始。彌補不足的壹個有效方法就是自信的回歸,而修復自信來自於內心的冷靜和從容,低估身外之物的得失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沒有經過重大事件的磨練,妳體會不到巨大的勇氣。
真正的勇氣可以讓妳有決心,讓妳的生活充實而充實,有壹種巨大的喜悅,發揮生命的最大效率,每天進行新鮮的輪回,把這些新鮮的養分傳遞給別人。
順應自性,找到真愛的原因,全心全意做好。既有足夠的勇氣承受內心的壓力,又有足夠的清醒拒絕世俗的誘惑。於是,在這個廣闊而荒涼的世界裏,我們有了壹個“來去的家”。
人生苦短,世界無涯。能成就大事的人,靠的是目標和行為的選擇。如果妳把每件事都做得很細致,妳就會很忙,成為壹個無所事事的人。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壹些東西,什麽都不做,才能成就大事。
所以《孟子·離婁》說,“人不為則能為,而後能為也。”
心太緊的時候,容易生氣。如果妳給自己壹個輕松的柔軟,對不順眼的事情理解包容,做到“克制”,那麽妳自然會“恭敬”。當妳沒那麽生氣的時候,妳就會和別人和好如初。
人的內心有兩樣東西:堅強的意誌和柔軟的心,分別來自大腦和內心。大腦層面是意誌、理性、分析,是對現實主義的認同;精神層面是柔、美、愛,是唯心主義慈悲。
我們曾經那麽渴望命運的波瀾,終於發現,人生最美的風景,其實是內心的平靜和從容。我們曾經那麽期待外界的認可,終於知道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曾經那麽在乎付出的回報,但最後才明白,我們得到的壹切,最終都會失去,只留下壹個表面的名字。
第壹,方靜,第二,最後,都是說靈魂的節奏。
朋友是世界上最美的關系。它讓自己變得有價值,讓彼此擁有友誼。情侶如果能做朋友,會有更多的自由;如果父母和孩子能成為朋友,就會少壹些分離;夥伴可以交朋友,會有更多的故事。
所謂“受益的三友”:朋友直爽,朋友理解,朋友多聽。(正直、誠實和廣博的知識)
“失敗者有三個朋友”:朋友好交,友善柔軟,朋友好交。(阿諛奉承,口是心非,嘴上說說)
交好朋友和遠離壞朋友有兩個前提:
壹個是威爾。心地善良,願意和別人親近,願意交朋友。
第二是能力。妳要有辨別能力,這樣才能交到質量好的朋友。
感謝那些快樂的,能享受生活,能安居樂業的朋友們,他們開啟了壹個輝煌的世界。
每個成年人的壹生都有他的輝煌和隱藏的痛苦。真正的好朋友,不應該輕易去觸碰他隱藏的痛苦,這就需要妳去看壹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歡樂,給人方便,給人信心,可能只是不經意的壹句話,就這麽簡單。
大家都吃,大多挑食,吃不好;大家都睡覺,大多失眠多夢,睡不好。如果妳吃得好,妳已經在冥想中了。
本來浪漫多情,老婆幸福,都在紅塵中打滾。如果妳願意用心,就可以見面。
人生也是壹樣,學會拿起又放下,學會潛水,學會在世界的起起落落中壹點點緩慢而溫柔地釋放自己。
作為壹種象征,天堂和地獄其實隱藏在妳的生活中,就看妳怎麽表現了。如果妳忠誠寬容,能夠忠於自己,善待他人,那麽妳走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活得更舒服,會有更多天堂般的日子。反之,如果妳心懷怨恨,苛刻苛刻,就很難接近天堂。
每個人總有壹些無望的渴望,又有多少人用壹生去努力去實現它,寄托所有的希望。那些看似在某個瞬間不小心變調的人,跟著這些成全和托付,往往能發現今天到來的必然性。
而孤獨恰恰是詩意的故鄉。誰見過真正的詩歌從喧囂中飄出?喧囂之間,詩歌無法伸展薄如蟬翼。
知行合壹。知識是行動的開始,也是行動的理念。而行動是知識的結果,是知識的成就。
不管世界的真相是什麽,用愛的激情和能力去改變它。如果妳有心,妳就是聖人。
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閱讀,妳所學到的東西激起了妳所有的個人興趣,妳的生活也因此而充實,妳的優秀也回來充實妳所學到的東西。
(這就是“樂”的境界。是壹種樂趣的調動,生命的發現,積極的愉悅。不僅僅是在某壹階段成績出現的那壹刻,而是貫穿於學習和工作的全過程。)
俗話說:“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
人生如茶。壹個有建設性的人生,即使遇到殘酷的世界,苦難本身也能變得完美。
“外化而不內化”是指我們要容易接近並順從外部世界;而妳的心要堅持自己的本性,不要隨波逐流。正所謂,人生要堅持,生存才能有它的快樂。
壹個人堅持容易,改變難。但是,首先要堅持。不堅持,就直接做出改變。那就是逆風,沒有原則。堅持原則之後還能靈活,這是很高的境界。
主動選擇苦難,直面生死,在偉大信仰的驅使下,始終直面人生的全部意義。慈悲不僅是善良的真諦,也是勇氣的責任。
人生的全部意義是什麽?不再糾結於辛苦的苦難,不再沾沾自喜於小小的善意,快樂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也要勇敢面對殘酷的生活。
善德不是禁欲,而是順應天理人情,順其自然。
人可以相見,山卻不能。每壹次相遇,如蓮映水,都是珍貴而美好的平凡愛情。只是好的情分,又不能綁架妳我。
真正的智慧有壹個重要的標準——面對人心妳有什麽樣的判斷。
與人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壹路上妳遇到的都是君子;但是如果妳遇到了壹個做不到君子的人(當然不壹定是小人),妳能不能因為和妳的交往,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和善良,看到妳對他的理解和包容,讓他好的壹面得到更多的展現。
在壹個充滿迷茫的世界裏,大起大落的真正智慧在於,我們能夠靜下心來,面對每壹個人,面對他背後的歷史,帶著那些悲歡離合,帶著那些精神願望,走進他的內心。回眸,捫心自問,喚醒壹場真誠的醞釀,將這些溫暖和善意化為滋潤人心的力量。
萬能的專制者往往有壹個無愛的童年;壹個全能的好人,也許是最沒有生存安全感的人.....錯,原來是壹個人內心的出口。
佛教徒說:心能改變環境。我們遇到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物鏡,當我們達到最佳狀態時,沒有必要強求。然而,接受這壹刻,漂浮在當下,變得更慷慨,願意變得更強大,得到妳想要的,就這樣發生了...
“求心安”,即“尋回失落的心”,回歸最初的清明與純真。這是壹種執著的追求,壹種掙紮,甚至是妥協,最後接近自己的極致狀態。
人有三條命:命、命、使命,分別代表生存、命、責。初心是我們的使命,有種子的力量。
悶熱往往是空間的束縛,但心有天光,就覺得涼爽寬敞。
生命的尊嚴在於節操,在於信仰,在於寬容與慈悲,在於對世界的使命感,這與存款上的數字不成比例。
如果人不能專心於平淡的生活,永遠停留在躁動不安的喧囂中,那只是內心的貧窮帶來的恐懼。
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多麽美好的壹天”,更是壹種驕傲。”那是貧窮、困苦、挫折甚至死亡都無法剝奪的女性的優雅和尊嚴。
中年心如酒濃,少女情懷永遠是詩。黑暗中,總有壹些等待,突然而簡單地撞上了墻角。而在所有的過往中,都有隱隱的伏筆。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那麽幾個時刻,我們太悲傷而不能做自己。當我們午夜夢回,它們變成了永恒,或鞭策,或提醒,或遺憾,或更明白悲傷背後隱藏的那份深沈無比的愛。
保健不是大量進補,而是配合四季,去品嘗最有生命力的成分。
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不壹定受過良好教育。只在舉手投足間,我感受到壹種溫柔似水的氣質。這種氣質從不爆發出強大的力量,而是源源不斷,自然流淌。
浪漫,冬天陽光,夏天美好,那些走過人生的美好,被人註意到了,留下了。
每個人的生命都在成長,那壹片充滿愛和善意的吉祥羽毛是我們的歸宿。
無用的時間往往儲存著美好的人生價值,而這壹切都來源於我們的童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理而不言。
心裏的雪花越積越多,可以變成春天。
人人如佛。壹覺知,眾生成佛。入迷時,佛即眾生。
生活不僅僅是看到彼此。完成正確想法的最好時機,就是最美的相遇。
文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力量,是壹種傳承,是很多人在壹起做的事情。後面的舊物都沈澱下來,終於成為壹道風景。
站在30歲不是用壹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妳是否成功,而是用壹個內在的精神標準來衡量妳的人生是否已經開始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壹個清晰的自省,從容,自信,堅定。
中國人學習的方式有兩種,壹種是“我註六經”,壹種是“我註六經”。
當我們靜下心來,坐在手術臺上,壹件毛衣,壹張賀卡,就被賦予了特殊的生命和靈氣。每壹件手工作品的背後,都有壹個美麗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有多少人看過,又有多少人聽過?
當壹個人習慣了愉快地表演壹個角色,他就認為這就是他的理想,這就是成功的人生。甚至當我們沮喪和錯誤的時候,我們也不敢問問題。我們壹刻也不敢離開角色,怕自己壹無所有。此時此刻,有多少精神願望得到了尊重?角色之外,還有多少時間和空間來確認我們的內心?
理想和心靈的關系就像風箏和保險絲。風箏能飛多高,取決於心智是否舒展。再大的理想,如果頭腦糾結得像壹團亂麻,也很難起飛。相反,即使理想再小,只要心靈舒展自由,也能展翅高飛。
真正重要的是壹個人內心的力量和信念。
莊子這個名字在我心裏藏了很多很多年,舞動著,每壹次我被卡住的時候,都有壹縷光線照進天心,給我擺脫地心引力的力量。
前路是儒家,給我使命,教我在社會人格中實現自我,靠自己實踐;
山後面的路就是道。如果我用我的翅膀,我會被教導在自然的人格中超越自我,用心去旅行。
越來越多的外國在世界上寬容感恩,融入規則,而自己內心的堅守卻越來越用執著和無怨無悔打磨。
原來,在我的生命中,很多詩意的東西還活著,仿佛順手牽來的太陽壹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崇拜妳的人有多少是幸福的,當崇拜妳是美麗的,虛假的或真誠的?只有壹個人還愛著妳虔誠的靈魂和妳蒼老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沒有錢,有愛。在最壞的條件下,發現美,創造精致,是骨子裏的修煉,沒有人能剝奪妳的快樂。
在其位,如何求其政?
首先是作用原理。君子不刻意強求天下事,不無故反對,不薄不厚,不近不近,壹切按道德辦事。
第二是做事方式。“如果妳對其余的事持懷疑和謹慎的態度,妳就會變得稀缺;見得多險,慎其餘,悔之不盡,魯也在其中。”(《論語·為政》)
少說多做,積極向上,謹言慎行。先用耳朵聽,有疑問的地方放。然後多看,迷茫多半是因為視野不夠大。井底之蛙怎麽知道什麽是海闊天空?我們常說壹個人修行,叫直接體驗;而聽聽別人的經歷和教訓,包括他經歷過的風風雨雨,走過的彎路,都是間接經驗。經歷豐富了,還是要謹慎,即使覺得有把握,也要小心自己說的話。多思考,多思考,多聽,多看,小心自己的言行。這樣做的好處是,妳的遺憾更少。壹個人如果言語中缺少指責和抱怨,行為中缺少讓自己後悔的經歷,出去做官就能成功。
最好的職業不是貪婪完美,而是健康持久。
說到底就是不做不重要的事,做重要的小事。這是壹種選擇前的包容和格局,體現了自知之明的智慧和深刻。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在信任的倫理關系中,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宗教的替代。
無論我們在尋找什麽,我們都能理解和欣賞,即使我們能交流。
創新就是創新。這種不斷的修煉,就是對孤獨寂寞的忍耐,對不斷更新的堅持,對內外噪音的疏離。
創新者的失敗概率比普通人高,所以他們必須接受命運的滄桑,世界的冷暖涼薄,不斷向上,再向上,才能擁抱燦爛威武的陽光,觸摸多彩的光影。
什麽是佛?佛要看清人的終極權益得失,不要糾結於局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