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料與人口階梯——論古代人口增長隱含的供給瓶頸和結構性矛盾
我們閱讀所有的鉛中國,只是為了呈現壹個不同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現在的總人口已經接近654.38+0.4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人口大國。事實上,在歷史上很長壹段時間,中國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醫療條件的極大改善,農業糧食的保障,號召人民生育的國策的實施,促使人口驟增。短短幾十年間,從建國初期(公元1953年)的5.42億增加到今天的14億。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古代的人口增長速度並沒有建國後那麽誇張,而是呈現出階梯狀的增長模式。根據現有文獻,從商周到建國前,中國人口從幾千萬發展到民國壹般意義上的“四千萬”同胞,過程並不平等,中間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值得我們關註的重要步驟有654.38+00億、5000萬和654.38+00億等。,而這種階梯式的人口增長是由很多因素組成的,其中除了政治、軍事、氣候變化因素,經濟發展是最重要的壹個。▲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肖像1。被忽視的千年流浪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英國牧師、人口學家,在《人口論》中闡述了壹個著名的理論。他認為人口會無限制地以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源只能以算術級數增長,前者是“2,4,8,16……”,後者是“2,4,8,16”。他還建議,如果沒有限制,總人口應該每25年翻壹番。照此速度,假設西漢平帝元元年(公元元年)總人口為654.38+00萬,那麽500年後的東晉(公元五世紀初)中國總人口應該會超過654.38+0萬億的天文數字。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兩個時期的中國總人口相差不大。而且經過八王之亂和五亂,東晉的總人口比西漢後期略少。事實上,是生活資料的緩慢增長限制了人口的增長。比如200年人口與生活資料的增長比例是256: 9,300年是4096: 13。生活資料的發展停滯不前,導致人口自然增長緩慢。▲戰國時期的青銅筷子(農具之壹)據中國人口史記載,先秦時期中國人口總數壹直處於較低水平,夏商時期全國人口約為654.38+03萬,至戰國末期人口總數仍維持在這壹水平。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秦朝總人口估計在2000萬左右。兩千多年來,總人口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出現急劇增加。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活資料供給的限制。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農業的萌芽階段。粟、黍等作物被祖先馴化栽培,青銅農具開始取代石制農具。先民初步掌握了物候和天文歷法,農業經濟初步發展,這是僅在中原地區就養活百萬人口的物質基礎。但是,由於農作物品種單壹,青銅農具缺陷多,水利基礎設施缺乏保障,加上戰爭和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仍處於粗放落後階段,生活資料的增長受到很大限制,人口始終只能維持在同壹水平。▲現代人模仿的漢朝市場二。技術突破背景下的人口級聯中國第壹次人口級聯出現在漢代。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西漢平二年(公元2年),全國總人口約5900萬。漢代人口銳減,東漢初年人口迅速上升。據《後漢書·郡國誌》記載,東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全國總人口只有3400萬,漢章帝二年(公元88年)4300萬,漢永壽三年(公元157年)5600萬。漢朝三百多年間,雖然總人口壹直在5000萬左右波動,但與夏商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除了全球統壹帶來的社會穩定和戰爭減少,生產力尤其是農業技術的突破性進步才是人口梯級增長的最關鍵原因。▲復原漢代農民耕作場景早在戰國末期,鐵力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就已出現。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大壹統王朝的出現,國家的相對穩定,使得這種傳統的小農經濟進入形成和發展時期,農業逐漸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發展。鐵犁壁、兩人三牛耦合犁、鐵耙、人力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先進生產工具逐漸出現。另壹方面,絲綢之路的開通也豐富了農作物品種。* * *更加重視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更為精確的歷法逐步頒布實施...種種發展讓停滯了兩千多年的勞動生產率有了質的飛躍。▲漢代,在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下,農業畝產量被打破。夏商時期糧食畝產量缺乏相關文獻記載,暫不考慮。據春秋時期寫的《管子》記載,“壹個農民的事,就是年底犁100畝,100畝的收成只需20分鐘”,意思是春秋時期齊魯糧食畝產0.2分鐘,1分鐘就是10石,即畝產2石(。漢代糧食畝產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前漢紀》記載漢文帝畝產為“今五戶農民,仆從只有兩個,莊稼人只有百畝。百畝收成,不過三百石。”即每畝3石;漢武帝時期,《史記·河曲》記載“(五千頃耕地,今谷中可灌溉二百余萬石”,五千頃相當於五十萬畝,即畝產四石;魏晉時,嵇康寫《養生論》:“耕田者,謂良田,世所知也。”1就是1石,也就是每畝10石。當然是“良田”可以畝產10石,所以這個數據並不是當時壹般的糧食產量,但無論如何,漢代的糧食產量已經比先秦有了很大的提高。▲漢代經濟重心南移帶來的補償效應。漢朝以後,人口總量又開始停滯。雖然常年戰亂造成人口波動,但總人口停滯不前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的經濟支持出現瓶頸。魏晉時期,國家南北分裂,戰亂頻仍,人口呈現低谷。根據中國人口史,三國時期中國總人口為654.38+04萬至654.38+08萬,西晉統壹時全國總人口約為2000萬。之後人口慢慢回升,南北朝時達到4200萬的高峰,隋朝統壹時達到4900萬。從漢末到隋初,人口重回5000萬的臺階持續了300多年。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政權的南北對峙,戰爭和屠殺頻繁,政局的不穩定對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嚴重制約了人口的增長速度。但也要看到,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人口總量能再次上升,顯然有壹個新的推動因素,那就是經濟重心南移。▲魏晉名士形象魏晉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壹直在北方中原。南方地區雖然早就屬於中國,但畢竟地廣人稀,很多還是未開化的“蠻夷”。漢末,原本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因戰亂而衰落,人口開始南遷,南方城市開始興建。西晉末年,北方胡人大規模南下,王公貴族南移東避難,經濟重心南移。江南雖然氣候悶熱,但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畝產很高的水稻。北方雖然開墾已久,但發展潛力已經到了瓶頸,由於戰亂頻繁,實際產量非常有限。隨著大量人口南遷,南方地區得到了第壹次大規模發展的機會。據統計,從西漢平帝二年(公元2年)到東漢智元年(公元146年),全國耕地面積保持在6.9億畝至8.2億畝之間。即使有統計誤差,這期間全國耕地面積應該基本保持不變。文帝九年(公元589年),全國耕地面積統計數據為654.38+0.94億畝,翻了壹倍多。這種增加大部分是江南長期開發獲得的。江南的發展彌補了數百年戰亂造成的生產資料短缺,人口總量得以回到王朝統壹時的五千萬梯級。▲綠色稻田四。社會繁榮下的供給結構性矛盾唐宋時期,社會長期穩定,小農經濟和生產技術進壹步發展,江南開發繼續,生活資料開始積累,不斷增加的社會總供給推動了總人口的上升。到了宋代,總人口首次突破1億的新臺階。主要依靠傳統農業,中國古代人口突破1億大關實屬不易,而這壹奇跡顯然得益於江南的深度開發。據統計,南宋時期,僅江西人口就已達1025萬,而河北只有466萬。江南地區憑借氣候畝產優勢後來居上,開始成為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6543.8+億的人口梯級壹直持續到清初。除了朝代更替導致的短期人口下降,幾百年來人口總量基本穩定,實際上意味著生活資料供應出現了新的瓶頸。▲值得註意的是,唐代城市恢復的模式是,這裏所說的“生活資料”不僅僅指農業。雖然資源壹直強調農業對人口增長的重要性,但農業並不是經濟結構的唯壹組成部分。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再精耕細作,也養活不了中國這樣壹個體量巨大的國家。宋明時期,人口會再次流浪,這與經濟結構矛盾日益突出有很大關系。從數量到質量的變化,意味著供求矛盾發生了變化,這是小農經濟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明朝中後期出現。▲明代貴族夫婦的服飾始於明朝嘉靖年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迎來了春天,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從單純向追求享受轉變。原本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受的衣食住行逐漸走向商業化、世俗化,這是前朝沒有的“消費升級”現象。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當時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變化密切相關。新航路的開辟開始醞釀歐洲的工業革命,傳統農業逐漸退出西方的主導地位,手工業和服務業在資金的湧入下迅速發展。這些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如此大的變化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必然會發生變化。雖然中國也受到了這種趨勢的影響,但卻沒能跟上。由於統治者經濟政策的保守和失誤,明朝未能處理好這壹輪經濟結構調整,傳統農業仍然占據國民經濟的大部分,生產效率沒有提高。據有關學者估計,明朝200多年的GDP平均增長率不到0.3%,經濟總供給嚴重不足。供給的突出結構性矛盾最終拖垮了這個強大的王朝。▲傳統小農經濟時代的農耕場景?影響中國朝代更替的方式和頻率有很多,比如政治的好壞,戰爭的勝敗,關鍵歷史人物的出現。但從幾千年來中國人口增長的梯級變化來看,經濟因素對王朝更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經濟增長產生了更多的生活資料,從而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王朝穩定。但經濟增長受諸多因素制約,不可能永遠往前走。每次突破之後,必然會遇到新的瓶頸,形成新的“供給約束”,這是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新的“供給約束”通常有不同的內涵。人們不再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這是“量”的壹面,而影響人口增長的“生活資料”是”。人們在改善供給時必須兼顧數量和質量,這使得突破“供給約束”變得越來越困難。但是,每壹次成功的循序漸進的突破,都會迎來持續了幾百年的新發展。參考資料:《中國人口史》、《中國歷代糧食畝產量研究》、《中國歷代戶籍、田地、田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