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列子·黃帝》作品述評

《列子·黃帝》作品述評

黃帝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他在戰國和漢初被尊為與老子齊名的道家鼻祖,把“無為”思想視為黃帝開創的道家的精髓。本文中的十九則神話寓言,以黃帝的“清靜論”為基礎,論述了修身養性與認識和掌握自然之道的關系,概括為“養生”和“修道”。十九個故事可以概括為五個部分。

第壹部分包括六個故事:華胥氏國的黃帝夢遊、列姑射神、列子學老商、列子問觀音、列子射愚昧人、範。本文通過對黃帝夢遊的洞察,揭示了“至道不可由情而求”的道理,指出“娛耳目,供口鼻”,“竭智而進智”只能“五情相惑”,而不可能把握至道,只能“不知如何樂生,不知如何惡死”,“不知如何近己”,“不知如何違逆”。其他五個故事都是為了強調自然與自然的和諧,真誠和信仰可以感受事物。第二部分由“楊亮餵虎”、“津人操舟”、“呂梁救水”、“口漏擔驚”四個故事組成。故事描寫的都是終日從事生產實踐的勞動者,他們的行動自然符合道,進壹步說明了通過長期的修行和身心的不懈修煉,可以獲得對“至尊道”的直觀體驗。第三部分由三個故事組成,即“海上飛鳥”、“趙襄子狩獵”和“巫術季節是鹹的”。三個故事的目的是肯定養生之道在於“去心中之智”和“刻而復簡”。我們不應該有壹顆有機的心,而應該包容自己的意圖,與物和諧,從而達到“言而無行”。第四部分包括《列子之氣》、《楊朱之佩》、《楊朱過宋》三個故事,以及壹篇《常勝之道》的推理文章,旨在說明謙虛是養生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出依靠浮誇的外表和自以為是並不能說服大眾,反而引來“小言”和“毒言”, 強調“德之不足”和“積”第五部分由《人獸異同》壹文和後三個故事組成,旨在探討智力和教育在養生之道中的作用。 雖然褒智表面上與先秦道家的“棄智”不同,但仔細分析三個故事的原意不難發現,被公智籠殺善於訓鬥雞,利昂有“利天下人”的智慧,還有識獸言、聚獸訓導的智慧, 所有這些都不是與智慧和虛張聲勢、追求私利相違背,而是用智慧去認識自然規律,掌握物理性質。 這種體用順應人心,彰顯萬物之性,使“萬物在四境之內受益”,從而形成以智育行的智慧,這就是立德養生之道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