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是壹種通過運用意識來優化身心的自我鍛煉方法。氣功在20世紀50年代被政府正式命名。古代有很多名字,比如養生、引路、呼吸、觀壹等等,不下30個。其中“指導”和“養生”最為貼切。導,即“導氣使和,誘身使柔”,綜合體現了氣功鍛煉的內容,是關鍵技術:使氣更平和,身更柔。健康,更強調運動的目的,是內涵。自我保健的指導和養生方法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但它是在公元610年才由中央政府的權威機構作為醫療手段之壹正式頒布的。那壹年(隋大業六年),晁(中央醫院院長,相當於國家衛生部長)出版了《論疾病的起因》壹書。該書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和癥狀,是中國醫學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中醫病理學專著。全書* * *分五卷,六十七門,二千零三十九。他是張仲景自《傷寒論》、《金匱要略》以來最重要的醫學著作。這本書與前人不同的是,基本不涉及方劑,只在每壹個理論的末尾寫道“其湯、熨、針、石各有不同方,附在後面。”壹把刷子。相反,該書* * *包含了289條“養生”或“指導方法”,213條具體方法。可以說,晁是幾千年來醫療氣功大師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當今“醫療氣功”最早的領軍人物。《傷寒論》的出版標誌著氣功在醫學上的應用已進入成熟階段。“論證和用力”是本書最大的特點,書中介紹的213方法,大部分都是根據不同的癥狀選擇的。內臟各種疾病有不同的方法。如“肝病”項下的方法為“肝病患者憂而不樂,悲而怒,眩而痛,‘哦’盡而愈;“心臟病”這壹項下的指導方法是:“心臟病人有寒熱之分,冷則吸氣;“如果熱氣吹出來了”;“脾病”的指導方法是:“脾病患者,有體面的上流風吹,疼痛,身癢,煩悶,疼痛,吐氣有‘Xi’。”《肺病綜合征》指導方法:“肺病患者,咽喉不通,腹滿耳聾,以‘口四’呼氣。“哈”、“呼”、“吹”、“Xi”、“噓”、“口絲”這六個字是用來治療五臟疾病的,但並非出自晁氏家族。五代陶弘景(公元452-531)已有記載,但作為官方頒布的醫學方法,是晁氏家族的貢獻。晁作品的另壹個特點是簡潔。超石介紹的所有方法都非常簡單,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實現。比如“風旋”只有壹個動作:“雙手托住右膝,托住假動作,去掉風旋。“只有八個字。治“便秘”:“龜行氣,掩口、鼻、頭、面,直臥,歇九回,以鼻出氣。“只有14字,把形體調整和氣息調整的要點都講的很清楚。晁的方法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很容易讓有誌於傳播醫療氣功的人效仿和借鑒。如果操作復雜,效果不壹定好。反之,操作簡潔,卻壹定會打開方便之門。
晁雖然是醫療氣功大師,但不是始作俑者。利用氣功來保護人們的健康,自古以來就很流行。馬王堆漢墓文物的發掘和張家山漢墓“尹姝”的復出,揭示了它的輝煌歷史。不僅可以壹窺西漢以前的經濟文化成就,還可以進壹步認識到古代醫療氣功的偉大成就。馬王堆出土的有關經絡的醫學文獻,除了《五十二病方》、《脈法》、《陰陽脈死》之外,還有三種:兩種《陰陽十壹脈灸經》(A、B),壹種《足臂十壹脈灸經》,說明經絡的研究與醫療氣功的發生發展有著深刻的關系。李時珍曾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奇經八脈是由訓練有素的氣功專家發現的。因為“子午隧道,只有歸觀者才能看管。”馬王堆的導遊圖和竹簡《養生方》直接反映了漢初醫療氣功的研究成果。“指南圖”包含了各種醫療氣功的“技術全集”。其中,辯證法的貢獻比晁早了七百年。《闕古石齊》是與出土的導遊圖寫在同壹張帛書上的另壹份醫療氣功文獻。本文寫在導圖和陰陽十壹脈灸經(第二版)之後,可見三篇文獻之間有壹定的內在聯系。“闕古石齊”是醫療氣功的有效手段之壹,它包括“闕古”和“石齊”兩個方面,即通過壹段時間不進食來治療某種疾病。《史記》說:張亮“性疾,即導其不食五谷。”看來“辟谷”的待遇至少在漢初和漢上是有壹定影響的。“食氣”又叫“攝氣”、“攝氣”。本文介紹了不同季節吃氣的註意事項及其原則。馬王堆出土的《養生方子》中有200多張竹簡、木簡,主要表述(1)養生必須符合自然的客觀規律。(2)註意日常飲食衛生。(3)註意健康的性生活方式。“養生方”失傳已久,它的重現彌補了我國傳統醫學性保健的空白。
1984年,湖北江陵張家山274號漢墓出土大量文物。其中竹簡1236。記錄指導,醫學,法律,數學,軍事理論等方面。《引論》是指導科學的專著,有112簡牘。埋葬時間應該是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或之後不久。比馬王堆漢墓早18年。書名是原題,意思是指導之書。《黃帝內經》註“引指導”,“引”簡稱“導”。全書分三部分:第壹部分描述養生之道,與馬王堆漢墓《養生》壹書極為相似;第二部分記錄指導方法和通過指導治療疾病的方法。前者與馬王堆漢墓帛畫《導遊圖》相得益彰。導遊圖有圖片,沒有文字說明。雖然有幾個數字標題,但很難窺壹斑而知全豹。導遊書豐富的文字講解讓人壹目了然。後者的文字表述與700年後的晁專著所述幾乎壹模壹樣,說明隋代醫療氣功的形成應該起源於漢初甚至更早。尹姝的重現讓我們更加清楚:首先,作為壹門學術和醫療氣功,它是壹門獨立的學科。不受道家、佛家、儒家的影響,與武術無關;第二,雖然在張俊芳的宋代《雲七簽》等後世道教書籍中有引導性記載,但都是“流”而非源;第三,醫療氣功作為壹種自我康復的手段,在社會上已經相當普及。
即便如此,醫療氣功進入主流醫學仍應歸功於隋朝神醫晁方圓。雖然隋朝以前很多名醫都兼職氣功。其中醫聖人張仲景本人就是指導專家;華佗,壹代神醫,五禽戲知名編選人之壹。梁的名醫陶弘景寫了《養性延壽錄》。第壹冊是教戒、飲食戒、雜戒、祈福,第二冊是取氣治病、指導按摩、控制女人盈虧。本文總結了延年益壽的方法,並在醫療氣功的研究中取得了許多成果。但隋朝以後,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名醫,幾乎都把醫療氣功作為必修,有很多經驗,這是晁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