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壹書內容廣泛,但從書中仍可窺見顏之推的思想脈絡。
1,明哲保身之道顏之推出身名門,亡國之身,性命幾乎有了保障。他特定的生活經歷鑄就了他特定的思想性格,所以相對於儒家經典中的正統思想,《顏氏家訓》中的壹些思想可以說是有壹定程度的扭曲。但是,嚴的思想並沒有跳出儒家的體系,所以儒家思想在其思想中占有主體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主張明哲保身。這和他具體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
顏之推從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儒家思想在他頭腦中根深蒂固,所以他壹生都服從儒家思想。所以他教育他的後代,希望他們能夠遵循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從而在社會上生存而不被推翻。而且因為顏之推身處亂世,吃了很多苦,所以他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對災難的恐懼,所以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夠明白現實社會中的利害關系,以避免亂世中的災難。因為顏之推出身官宦之家,世代為官,也做了壹輩子官。經過多年的官場歷練,他體會到了做官自保的艱難。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保持官宦家庭的社會地位,不要沈淪為奴,以為恥於前生。
由於以上原因,他的思想經常是矛盾的。比如,想生活在亂世,就要避免官場的紛爭,這與維持官家社會地位的企圖相沖突;為了保官避禍,與正統儒家倫理有矛盾。本文對嚴家訓中所體現的矛盾思想進行了分析。
不言而喻,顏之推臣服於儒家。他在《指揮士兵》壹文中寫道:
燕家前因鄒、魯,或分齊。這個世界以優雅為職業,到處都是秘書。.....天下大亂,衣冠楚楚之人,雖無能,或聚追隨者,違素食業,戰功小幸。我既然贏了弱者,就仰望上壹代,所以我壹心於此,後人必向往之!
這段話清楚地表明,顏之推不僅繼承了祖祖輩輩從事的儒家事業,也希望子孫後代不要拋棄這壹事業。但是,由於他的生活經歷,他的壹些思想是扭曲的,這與正統的儒家思想並不和諧。最具代表性的是仁與命的選擇。儒家欣賞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說:仁者,仁者也,不必存而害仁,而自殺而仁者也。作為儒家的弟子,顏之推在《養生》壹章中也用這種觀點來教育後代:夫當不惜生,夫當不憐。這位先生鋌而走險畏途,做難事,貪得無厭傷生而亡,實在可惜。誠孝則見賊;義則得罪;丟了性命,全家幫國家;失了身,不怪君子。
在這段話中,顏之推提出了兩種人生態度:不要猶豫,不要憐憫。所謂“不可饒恕的憐憫”,就是殺死自己成為人的意思。顏之推的思想似乎與《論語》、《衛靈公》中所提倡的“殺身成仁”並無二致。但通讀《顏氏家訓》全書,尤其是省事、止足、諫兵、養生之後,我們會覺得顏之推對子孫的訓誡重點不是教育他們如何應對殺身之禍,而是更側重於教育他們如何生存。要生就要知足,要屈服,這樣才能明哲保身,避免災難。《家訓》中有很多這樣的觀點,比如:碎石傷,不如矛戟,諷刺災難,速度塵,要深防遠極。
金銘任雲:‘不多言,多言必失;沒什麽,沒什麽麻煩。至哉斯傑也!
天地鬼神之道,充滿邪惡。謙虛可以避免傷害。
養生之夫,必先憂禍,全身健康,有此命再養,不要無命只養。
顏之推生在亂世,人的生命隨時會受到威脅。他自己上上下下幾次,命也差不多保了。所以,坎坷的經歷讓他意識到,只有先活下來,才能談王之道和家族事業。但是,生活在亂世,又不違背儒家倫理標準,維持現有的社會地位,是壹個兩難的選擇。因為在那個國家分裂、政權頻繁更叠的年代,諸侯們不得不面對忠於舊主和投靠新主的痛苦選擇。在這個問題上,顏之推的內心也是極度矛盾的。
他壹方面贊揚了北齊官員田鵬鸞和鄱陽王世子謝夫人舍身成仁的不屈壯舉,嚴厲批評了比的奴隸還多的齊國將領。我感嘆何仙芝品行如此難,宮女嬪妃認定如此容易。另壹方面,面對國家的滅亡,他是壹個囚犯,但他是壹個施立梁肖,北齊,北周和隋,可以為舊主服務,為新主盡力。在文章中,他有壹段話為自己的人生立體行為辯護:不屈其二姓,夷齊之節;妳怎麽了,易和吉的意思也對。春秋以來,家破人亡,國家被吞並,君臣分裂。
在這裏,他用了儒家聖人孟子的話,指出伯夷不屈的姓氏雖然高貴尊貴,但伊尹可以侍奉任何君主,也是有責任的。既然君主和臣民密不可分,那麽壹個大臣侍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主人也無可厚非,因為這符合孔孟之道。顏之推雖然為自己的經歷辯護,但畢竟作為南朝漢族的官員,被俘後被迫在北朝為官,內心十分痛苦。
在南朝,他目睹了鮮卑士兵給南朝人民帶來的災難。北朝以後,他被鮮卑軍人以懷疑的眼光陷害,幾乎是壹場災難。所以他當時的心態和伊尹積極參政的心態是不壹樣的。他為官,主要是為了教育後代,不辱祖宗,但並沒有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這與儒家積極入世參政的理念大相徑庭。因此,他多次要求後代官員保持謹慎溫和的態度:官員自稱泰人,但在外品方面,前瞻五十人,回望五十人,足以避免屈辱,不至於傾覆。如果他們淩駕於此,他們就會放棄並壓制私庭。我是黃門郎,可以退休了。那時候我在旅遊,怕被人詆毀,也想過,但是沒時間。
自亂以來,見因風雲,徽幸富貴,有權奪機。晚上填坑填谷,傷心難過,不是十個人五個人。壹定要謹慎!壹定要謹慎!。亂世不要做大官。這段話夠清楚了。中產階級以下的官員有壹定的地位,不給官僚家屬造成羞辱就夠了。優於中國產品的官員權力太大,處於政治漩渦的中心,很容易被推翻。他們應該堅決拒絕。這是顏之推總結自己仕途沈浮的經驗得出的結論。這體現了他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學。
2、註重學習,實踐思維如果說顏之推反對後代追求高官厚祿,參政議政是為了避災,以求亂世生存,那麽他鼓勵後代努力學習,註重艱苦奮鬥,是為了獲得謀生的能力,這也是出於亂世謀生的考慮。例如,在《綿雪》壹文中,他明確地說:
傅明《六經》是壹部百書之書,卻得不到德性。還是壹門藝術,可以自費。父兄不能壹直相依為命,國家也不能壹直自保。壹旦妳流離失所,沒有人庇護妳,妳應該尋求幫助。俗話說,“積累財富不如擁有壹個姬伯”。好學有價值的人,沒有學問。
在同壹篇文章中,他還說,那些在戰爭中被俘的人,那些讀過書的人,甚至普通人,仍然可以當老師;沒讀過書的,哪怕是官僚子弟,也只能給別人耕田養馬。他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說明正是因為他的學習和知識,他才能在朝代更替的情況下仍然做官。可見顏之推鼓勵兒孫好好讀書,目的性很強。
顏之推強調,學習壹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流於表面。他在《綿雪》壹文中寫道:我先生讀書,是因為他想快樂,想明辨是非,這樣好好聽。.....天下之士,惟能言,惟不能行,忠孝不明,仁義不足;打官司,不必講道理;屠殺千家萬戶,不管其人;要他蓋房子,不知道過梁是橫的,稅是豎的;作為壹個領域來問,不必知道小米早,小米晚;吟誦談論占蔔,諷刺吟誦辭賦,物優而閑,物增而材增,軍事經濟根本用不上:故為武人俗官所鄙夷,良田好!
他認為,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要麽加強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或者提高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比如破案,治理百姓,建房,種地等。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能夠暢所欲言,寫詩,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基於這種務實的觀點,他無情地批判了當時養尊處優、脫離實際、不務正業的弊端。顏之推本人出身於貴族會館,深知貴族階層的本質,不學無術,空虛無用。所以他對貴族階層的揭露是非常有力的。比如他在《涉事》壹文中指出,士族的官員從古到今都很有海藻味,如果全知全試,也無能為力。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不知道有混亂的災難;殿下,不知有急事要打陳;我不知道我有犁莊稼的痛苦。官民之上,不知有苦勞,故難應付天下大事。
平時這些人總是在誇自己的衣服鞋子。他們出去的時候會騎著,進去的時候會扶著。在郊區,沒有騎手,他們中的壹些人從來沒有騎過馬。當他們看到壹匹馬尖叫著跳躍時,他們感到震驚,並說,這是壹只老虎。為什麽叫馬?顏之推的評論當時壹針見血,目的是警示後人好好學習,踏實做事,學有所長,立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