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甜食、辛辣食物,少喝酒。在所有的食物中,酒是最潮濕的。
以下食物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秋季養生:綠豆、苦瓜、冬瓜、絲瓜、冬瓜、芹菜、薺菜、芥藍、竹筍、紫菜、海帶、綠豆、香豌豆、西瓜、梨、馬蹄、綠茶、花茶、兔肉、鴨肉、田螺等。麥冬、熟地、銀耳、燕窩、林蛙、阿膠、蜂蜜、麥芽湯等滋補藥不宜食用。
濕熱體質最忌諱吃高溫烹調的食物,如煎、炸、燒烤等。
濕熱體質秋季養生:
心理健康:保證睡眠,讓頭腦休息。
不熬夜,保證睡眠時間和質量,對於緩解和改善濕熱體質非常重要。經常熬夜,舌苔黃而厚,是濕熱之象;睡個好覺後,厚苔退去,因為濕熱已除,說明睡個好覺有祛濕清熱的功效。好的睡眠讓人神清氣爽,皮膚光滑,所以有句話說“女人的美來自睡眠。”濕熱體質的人往往易怒、緊張、焦慮、抑郁,要註意養神,因為清靜能生水清熱,清靜有助於肝膽舒暢。如何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休息?第壹,勤練深呼吸,把氣息深深的吸進小腹;第二,聽流暢、悠揚、舒緩、平靜的音樂;三是練瑜伽、氣功、太極拳、舒展飄逸的舞蹈。
日常生活:避免濕熱,放松關節。
盡量避免長時間在濕熱的環境中工作生活。潮濕的環境可以通過空調來改善。濕熱體質的人特別容易皮膚感染。最好穿天然纖維、棉、麻、絲等材質的衣服,尤其是內衣,不要穿緊身的衣服。
運動註意拉伸骨骼和肌肉的關節,增加身體的柔韌性,使關節盡量柔軟。因為筋骨關節僵硬、停滯,不利於肝膽的緩解,會加重煩躁、緊張、焦慮。
藥物治療:適當的涼茶會阻止中間的疾病。
濕熱體質通常有過渡體質,多見於青壯年。因為濕熱體質的人,由於身體酸痛、感染、上火、炎癥、排便不暢等原因,常吃清熱解毒、燥濕瀉下、抗感染等苦寒傷胃或寒涼利尿的藥物。所以濕熱體質在中老年人之後逐漸分化:有的人多吃利尿祛濕藥後可能轉為陰虛體質;而有的人慢慢傷了陽氣,變成氣虛、陽虛或者痰濕體質。老年時也有濕熱體質,但不再是主要的。很少有人到了老年還以濕熱體質為主。
濕熱體質調理:
壹般來說,消除濕熱的藥物不是很平和,不能長期服用。如茵陳、車前草、竹葉、滑石、冬淩草、紫草、木棉等,均為寒性。中成藥有甘露消毒丹、菌泰口服液、清熱祛濕顆粒、西黃草顆粒等。這些中成藥不同於四君子湯、陳霞劉軍丸、香砂養胃丸,不能長期服用。但壹旦濕熱已除,舌苔不黃,小便變清,大便通暢,炎癥消失,應立即停藥。沒有上火的時候不要吃。是三分毒,這些藥物毒性相當大。不能吃壹些清熱利濕的涼茶,這是嶺南地區的陋習。
四季養生:空調避濕熱,秋季更滋潤。
濕熱體質最怕濕熱的夏季和幹燥的秋季,因為這兩個季節最容易小便,而且量少黃;大便幹燥,體內濕熱難以排出。所以夏天如果消化還是不錯的話,可以多喝水或者多喝涼茶清熱祛濕,特別註意皮膚清潔,防止各種炎癥。如果環境潮濕悶熱,可以經常使用空調。秋季,尤其是初秋燥熱的時候,多吃甜潤多水的水果,多喝米粥,每天早上喝壹小杯淡鹽水或蜂蜜水,通便。春天多做肌肉和關節的拉伸運動,對肝膽有益。冬季不宜多補。
經絡調理:肝俞、舒威、陰陵泉、三陰交。
濕熱體質養生的主要經絡是膀胱經、膽經和脾經。
主要穴位有肝俞、舒威、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脾經)、陽陵泉(足少陽膽經)、太沖(足厥陰肝經)。
濕熱明顯時首選刮痧、拔罐、拔罐,可改善尿黃、煩躁、失眠、頸肩背部疲勞疼痛等癥狀。以上穴位不要用艾灸,可以用指壓或毫針,用下法,需要針灸師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