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古代史書中擅長黃老之術是什麽意思?求知者講解詳細,越詳細越被采納。

中國古代史書中擅長黃老之術是什麽意思?求知者講解詳細,越詳細越被采納。

黃老學是道家除老莊學派之外最大的分支。黃老研究起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5-3世紀)的哲學和政治思想學派。此派因尊傳說中的黃帝、老子為創始人而得名。黃老之術作為壹種哲學思想,形成於戰國時期。但作為壹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這壹學派的代表人物推崇黃帝、老子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采納陰陽、儒、法、墨的觀點,則是在西漢時期。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壹種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並指出“虛者同,恒者唯壹”,“人皆用之,而不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主張“以法斷是非,以法為符,以靜聽之”。認為君主應該“無為而治”、“存重之事、節用之稅、不奪人之時”、“鐵面無私”、“謙恭簡樸”、“溫柔守女”,通過“無為”達到“有為”。所謂“無為”,就是要求政府盡量不要幹預人民生活,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政績和政治霸權。上述思想在漢初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也因此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了東漢時期,黃老之術與新的占蔔理論相結合,逐漸演變為壹種自然的長壽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

道教最初是指先秦時期的百家學說之壹。從廣義上講,它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的壹個學派,以道為核心理念,強調天之自然無為,人之順應。歷史上凡是提倡老莊黃老學說的,都可以稱為道家。

據《韓曙·文藝誌》記載,道教來源於古代史家。所謂歷史學家,其實就是負責記錄古今成敗、存亡、禍福的人。古代學問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被皇族壟斷,普通百姓置身事外。可以說,這位歷史學家是當時最有學問的人之壹。老子,被稱為道教的創始人,是周王室的壹名官員,即負責周王室的書籍管理。就道教而言,它是在春秋戰國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朝開始衰落,社會動蕩不安。隨後,由政府壟斷的從事文教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產生了私學現象,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老子及其思想追隨者所形成的道教就是其中之壹。他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奠定了道家學派的思想基礎。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它是道家思想文化體系的最高範疇,受到所有道家學者的推崇。可以說,無論道家學者之間的思想文化差距有多大,都是圍繞著“道”這個核心範疇展開的,與道和諧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那麽“道”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在文字學的意義上,道就是我們所說的道。東漢文獻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者,行之道也。”意思是人走路的樣子。道教作為壹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道”顯然超出了這種文字學意義的解釋。壹般來說,道家的“道”有以下幾層意思:(1)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2)道自然無為。(3)道是看不見的,卻是真實的。(4)道是普遍的,無處不在的,無時不在的。

道家內部其實有很大的思想分歧,以道為核心,以和道為終極目標。道家從不同的層面和方向來看都是壹個動態的學派,但不同層面和方向的動態學派之所以總被稱為道家,顯然體現了其中的壹些基本特征,也就是說,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被稱為道家的最基本的東西。關於道教的基本特征,古代許多學者總結過。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列傳》序中引用父親的《論六要》說:“道家無為,日無所不為。其實易做,其言難識,其術以虛無為基礎,用從眾。”《漢書·藝文誌·文誌》中說:“我們必須堅守本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總的來說,道教作為壹個思想文化流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崇尚老莊黃老之學。(2)把道作為學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範疇。(3)在天人關系的框架內發展自己的思想體系,自然無為,人性隨自然。(4)以深沈含蓄的文字和隱逸者的心態去關心這個世界。與其他流派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理解更冷靜、更清醒、更深刻。(5)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如獨清不足,超越庸俗,拒絕禮義,追求返璞歸真。道教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突出其個體差異,但只要是道教成員,就不能不具備上述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