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團(?——公元989年)“土南”壹詞,自帶“傅堯子”之名,後唐時期被明宗賦予了“徐青處士”的等號,被周世宗賦予了“白雲先生”,被宋太宗賦予了“伊稀先生”。唐末宋初著名的隱逸家,其生平事跡見於《太華伊稀誌》、《歷史神仙鏡》、《宋人隱逸傳》。據歷史文獻記載,陳摶出生年月不限,籍貫如下:1。亳州(今安徽亳州)鎮遠,2。西洛(今河南洛陽洛水西),3。周浦(今四川潼南)和4。夔州(今重慶奉節)。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定論。
陳摶四五歲的時候,在河邊被壹個青衣老婆婆餵奶,開始學說話。從此,她才華橫溢,十五歲就博覽群書。經歷了晚唐五代的中考失利、家庭變故、政權頻繁更叠、社會混亂,陳摶意識到名利如浮雲,決定四處遊歷,求仙訪道。去了四川瓊州的天清關,跟何長義學“鼻鎖”。隱居武當山九石巖二十余年,居安思危,修習說服、避谷等方法。後來,他搬到了華山雲臺觀和華少石室。陳摶的學識、詩文、書畫都受到當時朝野的高度贊賞。今天仍有幾處書法石刻,如“河南洛陽開天安馬,四川峨眉山“福”“壽”碑。陳摶除了會見錢若水、張勇等人外,很少與普通文人談判,接觸的多是隱士和佛道人士,如李奇、鐘離權、呂洞賓、馬壹道、譚喬等人。在周世宗之後,宋太祖、宋太宗等皇帝都曾命陳摶入宮,給他官職,但都拒絕做官,只以賞賜和詩詞作為回復。北宋末年第二年(公元989年),陳摶死於蓮花峰張潮谷石室。
陳摶酷愛研究《周易》,曾註釋過馬夷道人所著的《經義》。他對六十四卦的解釋充分體現了他易學象數的思想。陳摶的易學著作及其傳承可以概括為:1。易龍圖、河圖、洛書:陳摶→植→蓋裏→徐堅→範教場→劉牧,2。先天地圖:馬壹刀者→陳摶→種植→木秀→李誌財。不難看出,北宋理學家或多或少受到陳摶易學的影響,進而建構了自己的學說,如劉牧的《易數茍印圖》起到了象數的作用;邵雍《黃姬靜詩書》闡述先天象數理論;周敦頤的太極圖是戊己圖儒家化的結果。
陳摶的內丹著作有《至玄篇八十壹章》、《胎息戰術》、《觀空篇》、《胤禛君回丹歌註》(疑似喬裝之作)等。他的《無極圖》將內丹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頓悟→煉己→圓融→得藥→出世。從整體上看,陳摶繼承了《周易參同契》和《鐘廬內丹》的理論,結合了易學和老莊的思想,吸收了佛、禪的旨趣,賦予了原有的觀念以新的意義,進而闡述了自己的修行理論,影響了北宋著名的內丹家張五孟、陳景元、張伯端等人。陳摶也因他的睡眠技巧而出名。他主張躺著靜養,可以聚精會神聚氣養神,常常幾十天都睡不起。他曾經給弟子講過“世俗睡眠”和“人類睡眠”的區別。壹旦他知道了訣竅,他甚至在睡覺時也練習。這種傾向於靜修的睡技或坐技,在後世可能會相當流行。明代郜璉的《尊生八記》收錄了陳僖儀左右兩方的睡術圖,華山十二睡法和華山十二睡法的總戰術流傳於世。今天,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了《陳僖儀二十四氣功導引療法圖》和《陳僖儀左功圖》,也被認為是陳摶的傳記。《宋史》記載了陳摶的著作,有《三峰寓言》、《萊文集》、《漁塘集》等,詩六百余首。其作品多已失傳,我國學者李多年來收集失傳文章,包括《智選篇》、《觀空篇》、《胎息訣》、《壹說篇》、《詩》等。,共計四五萬字。
中國傳統的戲劇、藝術和民間作品,往往以陳摶為題材。比如學習古琴的入門曲《仙翁草》,歌名和歌詞中的“仙翁”指的是陳摶;元代雜劇大師馬致遠(公元1250-公元1321)寫的《西華山上的陳摶》,講的是宋太祖奉陳摶之命稱帝,想以名利報恩,而陳摶只想清靜隱居。在我國安徽、山東、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陜西等地,有許多關於陳摶的民間傳說,被收集整理成《陳摶傳說》壹書。幾本關於武術的古籍,如《魏紫鬥數全書》、《沈香全編》、《任劍》等。,都被認為是陳摶傳下來的,或者是陳摶假借文學的名義寫的,這可能與陳摶有預知人的吉兇的能力有關。閩臺道教禪宗以陳摶為科學儀壇的壇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