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十三勢運動的整體?太極拳始祖王宗嶽在他的《解釋太極拳的名稱》壹文中,從宏觀的角度為後來的太極拳人解釋了十三勢運動的全部內容。《名釋》說:太極傳——阿長拳,又名十三功。長期義和團:像長江壹樣,江海無邊。十三個潛在者:推、撫、擠、壓、挑、拉、肘、傾、退、盼、定。“推”、“劃”、“擠”、“推”、“拉”、“搖”、“換”四格;挑、挑、肘、倚、幹、坤、艮、荀四個斜角也是八卦。進、退、護、望、定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壹句話,叫“十三勢”。王宗嶽先生明確闡述了十三勢的整體內容,統壹了拳法、拳理、結構、運行框架。太極拳的八門(八勁)、五步是拳的結構和內容;八卦五行是拳的運行框架,可以說是其十三勢之源,必須上下統壹。有框架但沒有內容。此框架是空的;而有些內容失去了框架,所以這個內容就沒有了導向。因為失去了源頭(八卦和五行的源頭),所以成了聯想的詞。只有把以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做到真正的十三潛內容。在本文中,對於《名釋》中所述的十三勢,對於《十三勢》曲和《十三勢》動作,在十三勢二字後加其他字的作品,應另論。
顧名思義,“十三勢”由八和五組成,十三太極傳八門(八勁)五步做十三;八卦和五行組合成十三,它們的組合稱為十三勢。十三勢理論的要求原則上還是需要八門五步來對應八卦五行,但不能割裂。下面簡要介紹如何對應:
太極八勁分為四正勁和四角勁。四正勁要對應四正卦,四角勁要對應四斜卦。這五個步驟應該與五行相對應,原則上應該有對勾。首先,根據四正之力,屬於四正之力,應該對應四正卦的欄(北)、距(南)、震(東)、交(西);挑、打、肘、倚四角應對應軀幹(西北)、坤(西南)、艮(東北)、荀(東南)四個斜角;進、退、護、望、定五步對應金(西)、木(東)、水(北)、火(南)、土(中)。壹壹對應是十三勢的特點。如果不結合八卦五行,只以壹端的方式來談“十三勢”,這只是對“十三勢”理解的壹半。因為“十三勢”二字來源於八卦五行,所以這壹半很難查。
在這裏,太極傳和“十三勢”是同義詞。可稱為“太極傳”、“十三勢”。“十三勢”的名稱來源於《易經》中的八卦(即後天八卦)和陰陽學說認為五行八卦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先天八卦就是伏羲八卦。後天的八卦是文王的八卦。《十三勢》為什麽說是文王八卦?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卦名相同,但卦名不同。先天八卦朝南為幹卦,朝北為坤卦;後天朝南的八卦叫李卦,朝北的叫坎卦。八個卦有不同的位置。根據王宗嶽《太極傳釋名》中的卦,離卦就是看南方的卦,定位在北方的卦名中。根據這壹論點,認為“十三勢”的來源來自王文的八卦,即《周易》的八卦。
五步要對應五行——前、後、左、右、中和——還要結合金、木、水、火、土的固定位置。在實踐中,腳下的五步要盡量走向所有五行,哪怕壹次,這也是“十三勢”的重要內容。據清代楊《舊經傳》記載,八門中提五行五步時,說:“進(火)、退(水)、左(木)、右(金),定中土之向。”“夫為水火壹步,盼金木壹步,以中國為樞機軸心,藏八卦,踩五行;手步數十三出於自然。”以上就是池的創始人所傳承下來的,也是後世人們所要遵守的這條規則。
練太極拳要遵守兩條規則:壹是繼承傳統,要以文字為主,而不是自創。尤其是“十三勢”,這是八五的總和,也是太極拳的總框架。不守大框架,就等於失去了規則。第二,在練習中要註意生理運動的規律,使拳擊理論與生理相結合,以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在保持這兩點的前提下,發揮各自的技能。
太極拳的練習對完整理解十三勢非常重要。了解“十三勢”的整體含義,可以深化太極拳的內在探索,拓寬我們的思路,為深入探索開辟壹個新的天地。為了讓初學者知道文中提到的右上角的布局和五行的位置,作者制作了壹張八卦五行圖以供參考,並附上了八卦的具體內容,如八卦、八卦、八卦、八卦、八卦等,有興趣的人會壹目了然。
我們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簡單地照搬或全盤否定,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經過數百年的實踐,太極拳先民創造的太極文化是科學的,是傳統文化的精華。用古代文化中的八卦五行來確定太極拳行走架的方位,可以讓練拳者在跌宕起伏中拓寬對陰陽變化的思考。為了提高對拳擊理論內涵的理解,拳擊生理學和體驗拳擊以及進攻和防守的關系。古為今用弘揚太極文化。
在結合八卦五行時,要避免陷入占蔔、算命、算命、巫術占蔔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