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發現很多大師已經成為過去式,而當代大師卻越來越少。
2005年,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錢學森時,錢老深有感觸地說:“培養了這麽多年的學生,沒有壹個學業成績能和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溫家寶還質疑:“建國前大師很多,現在為什麽培養不出錢老、季羨林這樣的頂尖人才?”
大師在當今時代已經成為高不可攀的稀罕物。
有人不以為然:“現在高手滿天飛?仍然失蹤?養生大師、工藝大師、書法大師、藝術大師、理財大師?”幾乎到了泛濫的地步。
禪修和提煉,大師需要經歷時間沈澱和歷史檢驗,絕不是某些人為了壹己私利就把它變成壹個概念。
什麽是大師?
《辭海》解讀:成就斐然,受人敬仰的學者或藝術家,稱為大師。大,顯其宏博,天下難達;老師,顯其出眾,足為天下老師。
當代大師越來越少的問題有很多原因,但在邊肖看來,主要有三個原因:
1.
現代社會分工更加細化,更加註重有專精的職業,所以專家頻繁,大師稀少。
不像以前,人們喜歡知識淵博的人,多面手,全能的人,從而成為大師。
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面積的痛苦氛圍消失,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深入思考。因為只有在痛苦動蕩的時代才會促使人們去深入思考,尋求出路。這是自然規律。
這就是為什麽,在發達國家,大師很少。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師是時代的產物,是大動蕩大變革時代的衍生品。
3.
功利心理:現在很多人學習的目標是炫耀,而不是學習。比如,很多語言學家會聲稱自己懂上百種語言,但實際上他們可以借助詞典進行閱讀;比如方什麽都知道;再比如,人們期望“多面手”。其實這樣的“多面手”在很多方面只比很多人懂得多壹點。就憑這些“多面手”,完全沒辦法在已經很深入的各個領域做出什麽貢獻。
但也有人認為民國時期文盲多,所以個子矮個子高特別明顯。
現在不同了。壹些知識分子壹發表意見,分分鐘就會被四面八方的網友打臉。不要小看網友的水平。
有沒有大師是時代決定的,就像時代造就英雄壹樣。
即使沒有大師,社會依然在飛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