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山西面塑的造型特點是什麽?

山西面塑的造型特點是什麽?

摘要:面塑俗稱面花、饅頭、花糕、和面機,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之壹,起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等地。即以面粉為主要材料,混合成不同的顏色,用手工和簡單的工具創造出各種生動的形象。揉面藝人根據需要隨意取料,在手中經過幾次揉搓、搓揉、提拉,熟練地用小竹刀對身體、雙手、頭部進行擺放、切割、雕刻、描摹、造型,並穿上發飾、衣服。瞬間,生動的藝術形象就釋放出來了。那麽山西的面塑有什麽造型特點呢?那就看看這篇文章裏為妳準備的山西面塑介紹吧!面塑按其功能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專用於收藏的,壹類是食用面塑。用於收藏的面塑通常是用精粉、糯米粉、鹽、防腐劑、香油制成,而用於食用的面塑是用精粉和生粉制成。

1.春節面塑

山西有個民俗,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喜慶的日子,都要做面塑慶祝。面人俗稱“面人”、“面羊”、“羊肉包子”、“花包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稱和不同的形式。這些面塑大多是農村、城鎮、城市的家庭主婦制作的。尤其是在農歷七月十五的“中秋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用面粉塑造各種圖案、技藝精湛的面塑,如人物、動物、花卉、羽毛、瓜果等。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選用上等白面,經揉面、定型、籠蒸、上色而成。壹般面塑造型誇張生動,色彩鮮艷大方,風格粗獷、簡潔,富有高雅美感。而且具有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山西年畫面人古樸、渾厚、古樸、典雅、幹凈,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和造型語言的綜合凝結。造型總體上外觀工整壹般,內涵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充滿秦漢傳承的適宜紋樣,更有具有獨特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等具體形象。不同造型意識的融合構成了獨特的民間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面人俗稱“面人”、“面羊”、“饅頭”,流行於整個黃河流域。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都有制作面人的習俗,名稱不同,形式各異。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誇張生動,色彩鮮艷大方,風格粗獷、簡潔,富有高雅美感,具有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如今,我們走進農村農民的家裏,經常會看到幾個女人在壹起忙碌,手裏拿著刀、剪刀、筷子、梳子等工具。面團揉、揉、切、壓、切之後,只有表情各異的“燕子”出現在我們面前。籠中蒸熟後,畫龍點睛,羽化上色,但“飛燕”有的輕盈靈巧,有的稚氣未脫,仿佛真的活了壹般。只有村裏的孩子從野外采集來的沙棘樹枝穗上插著的“飛燕”,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就像壹幅“春燕鬧枝”的圖畫。這種既可食用又可觀賞的農民面塑食品,給初春的三晉大地帶來了許多美麗的風景。

二。源流

山西的面食種類很多。人們不僅把面食作為壹日三餐的主食,還用面粉精心塑造各種“面花”,表達內心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這是山西面塑,堪稱“食用藝術”。它在民間盛行,流傳至今。

山西面人興盛於民間,流傳於民間。面塑的形式、用途和色彩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和習俗密切相關,並在發展變化。大部分是家庭主婦做的,山西城鄉大部分家庭主婦都會做,壹般會做各種造型。因為是做給自己用的,雖然層次不同,但不影響吃,然後會延續到城市,通過非食用、防腐、防裂、易儲存的搭配特性,發展成精細、生動、有故事、純觀賞的有文化內涵的面條。

山西北部,大同雕塑之都劉先生,小時候看母親蒸饅頭,現在還在研發制作,形成了獨特的制作方法。他對山西面人情有獨鐘。“過去,大多數山西民間面人只是壹種裝飾性的食物。那時候,村裏人幫忙做所有的節日或家事。婚禮、葬禮、嬰兒滿月、老人生日都被當做禮物。這種當時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俗活動,造就了壹大批能工巧匠,代代相傳。”

江南鎮江以收集、保存、研究民間文藝而聞名,擁有全國第壹個民間文藝數據庫,被譽為“中國第壹圖書館”。本市實驗初級中學美術教師曹西安將面塑藝術與國畫技法相結合,形成了獨特風格的仿國畫面塑,對面塑技藝進行了大膽的繼承和創新。

3.建模特征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誇張生動,色彩鮮艷大方,風格粗獷、簡潔,富有高雅美感,具有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在手中隨意揉搓壹個面團,用小竹簽靈巧地描繪,短短幾分鐘,各種動物、花卉、人物、吉祥物等面塑就完成了。觸手可及。它們有的氣勢磅礴,有的纖巧傳神,讓人嘆為觀止,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省、市甚至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他們中的壹些人還參加了國際展覽銷售。

這些用面粉制作的藝術品作為造型藝術出現在市場上,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山西人世世代代的文化積澱,創作者的功利思想和他們的熱情與才華,使其脫俗而出,形成了淳樸的民俗市井文化,不僅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如今已成為當地特有的民俗。

四。繼承和發展

用手指制作的面塑制品,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受北方氣息的熏陶,是如此的有趣和深情,以至於逐漸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藝,包括面塑藝術在內的很多民間工藝品在市場上的空間越來越小。山西面塑藝術作為壹種藝術,要被市場接受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打“創新”牌,不斷發展。

2010山西介休第三屆清明冷食展上,各種蔬菜汁制作的面塑不僅色彩鮮艷,而且營養豐富。生面的制作發展到了生面和死面的結合,生面和熟面的結合。通過原色和染色的各種處理方法,面塑的造型色彩有了新的突破。捏、切、剪、搓、拼、擠、夾、壓、盤、疊、嵌、合、浮雕、浮雕,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適當的調整和選擇。展品非常精美。

山西歷史悠久,面塑藝術在這片沃土上有著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太原面館山西烹飪大師倪說,“山西面塑在各個地區都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熱愛和從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漸擴大。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娃娃都用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今天山西人的幸福生活。山西面食享譽海內外,面食和面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還將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旅遊推介會、旅遊景點或手工藝品展銷會,將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了解山西面塑藝術,擴大影響力。壹個名為“吹打迎親”的微型面塑喜氣洋洋地走進了上海世博會展區。

動詞 (verb的縮寫)春節的民俗

中國的節日習俗起源於先秦,形成於漢代,是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的積累。春節是人們認識物候歷的壹個關鍵節日,因此春節的祭祀活動尤為隆重。精美的面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成為節日的重要表現形式。

山西民間面人在春節的主要功能是向天地神靈祭祀祈福,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理想的體現。春節面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的、宗教的、理想的。供奉天地的棗山,供奉竈神的叫花山和花糕,形狀都很大,被稱為米面山。晉南傳說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在祖先面前獻祭壹只羊以示虔誠是壹種習俗。長輩送兒孫“乾隆”,是為了吸引乾隆入朝,使錢進寶。除此之外,各種五顏六色的鮮花包子是招待客人和走親訪友的精美禮品。

6.地方面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壹種民間藝術,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和色彩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和習俗密切相關,並在發展變化。在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面塑講究染色,面塑制品華麗獨特。在霍州地區,面塑不講究裝飾色彩,具有古樸典雅的特點。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以塑為主,著色為輔,顏色與面皮本色交替。

陜北神用的棗山,很有講究。這是因為它是作為祭品出現的。人們認為它具有某種超越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之間的橋梁。制作時,將做好的面條卷成壹個大三角形,上面鋪壹層紅棗,再用面條做出潘蕓、盤龍、盤兔、如意等圖案,偶爾用結、元寶、商陸、山上鹿、瓜果等點綴,以雜糧為點睛之筆蒸出鍋。白面與絳棗、五色五谷、豆類形成整體色彩對比效果。農歷大年初壹,在供奉神靈之前,寓意米面成山,表達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有的地方要點燃柏木,在旺火上烤饅頭,稱為“避邪”饅頭,保證壹年無災無病,平安吉祥。晉南的花還有“五子入題”、“巧夫巧母”、“萬事如意”之形。

無論是棗山、礬山還是花糕,可以說,在這個盛大的節日裏,農村人自己創造了壹種精神崇拜,壹種寄托願望的方式。至於乾隆,他是壹種類似蟾蜍的理想三足動物,表達了人們對財富的向往。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三祭竈時還會祭出烹馬、烹雞等作為祭品。這些供品既是供品,又是祭品,本質上還是食物,吃不完還得分著吃。正是這些復雜的功能使它成為最受歡迎和最容易繼承的藝術形式。

民俗讓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如果把大到歲的祭祀活動比作人的生命的塑造。

運城地區的面塑可分為饅頭、面花、棗花、龍鳳餅等。每逢佳節倍思親,家家戶戶都要蒸些饅頭,壹個用來祭祖,壹個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這壹帶的花紋有兩種風格鮮明的:平陸、芮城、永濟、臨猗、運城等縣市的花包子,簡潔、粗獷、誇張、天真,可賞可吃;新疆吉山、聞喜、夏縣、萬榮縣的花饃制作精美,具有很強的觀賞和藝術收藏價值。萬榮縣高村壹帶的花棉非常有名,品種有花、鳥、蟲、魚、水果、蔬菜。制作饅頭的方法是將生粉與白面粉混合,切樣,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縮進重疊,制成花坯。籠蒸,上色,趁熱切。花棉有壹種瑪瑙石的質感,非常華麗。面條多作為供品,有的藝人做很多抽屜的面條出租。如果它們有點老了,用白酒噴壹噴,依然光亮如初。在平陸和芮城的農村,春節前會蒸壹個大棗糕。這棗糕就像壹個小屏風,當地人叫它“棗花”或“棗山”,是專門給廚君蒸的。除夕夜,要豎著靠廚房君子板。制作方法是:先將粗圓的面條卷成各種形狀,中間夾著許多棗,然後將每種形狀拼合成壹個頂部為山峰起伏狀,底部為兩條短腿的正方形,再放入籠中蒸成壹個整體。聞喜和夏縣農民舉行婚禮時,伴郎提著壹個裝著紅袋子的龍鳳餅,送到新娘家。龍鳳餅作為喜慶禮品,用料和制作都很講究。制作人選用最好的面粉,采用分解組合的方法,將龍鳳頭、裝飾面花、大圓餅分別放入籠中,蒸熟,趁熱點燃,再用小竹片將龍鳳分開組裝。在圓餅中插入壹根竹竿,最後用紅繩將龍鳳相連。到了節奏的高潮,壹般的交際禮儀活動自然豐富了生活的每壹個瞬間,面人的參與必不可少。

新房搭起,梁興旺,畫八卦,貼祝賀對聯,點燈放鞭炮,親戚朋友鄰居做桃花包子慶祝的時候叫“托梁”。

新房竣工,搬進了房子。新麥登場,要磨壹桶白面做雪白的貢品,炒各種精致的面花,賞五土,恭請土地神入定,祝福金梁玉柱千年。

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訴說心裏話。織女的巧手早已是世間女性的偶像。所以在這壹天,女孩和媳婦們吃面粉做的“頂針”和“針線籃”,期待他們的巧思。

在8月15日的中秋節,月餅成了壹種傳說中的食物。造型圖案精美獨特,賞心悅目,堪稱面塑藝術的壹朵奇葩。

新媳婦來的第壹年,娘家會給女兒吃羊肉包子。貧困家庭發幾個,富裕家庭發幾個甚至幾十個。都是成套的,有很多與生命意識和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

更多山西傳統文化知識,山西傳統風俗文化知識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