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武術的發展過程?

武術的發展過程?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的生產勞動。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低的情況下,人類社會主要以狩獵等原始生產活動為生,並學會了徒手或使用棍棒、石頭等器械擊打野生動物的方法。這些擊打方式大多是基於本能的、自發的、隨意的身體動作。人們不可能有意識地把搏擊技術作為壹種專項練習,但這些擊打技術為武術的形成準備了壹定的前提條件。在原始人類的生存競爭中,人們常常為了食物、領地,或者領袖的位置,以及男女之間的性選擇而鬥爭。這些人的鬥爭有力地促進了原始武術的形成。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間有組織的戰鬥加速了原始武術的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戰鬥,使得大量的生產工具逐漸演變為自相殘殺的武器,而使用武器的技能和戰爭所需的格鬥技術也逐漸脫離生產技術,沿著自己的規律向武術的方向發展。

原始武術的起源與原始宗教、教育、娛樂等活動密切相關。在人類的原始文化形態中,這些活動往往緊密交織,形成多元壹體的原始社會文化。在這些文化活動中,生產經驗和戰鬥技術的教學和實踐是最重要的內容。其中,格鬥技術往往以原始武術舞蹈的形式體現,集知識、技能、體能訓練、習慣養成於壹體。原始武術是在原始社會多元融合文化的混沌母體中萌發和生長的。

(2)歷代武術發展概況

從原始的生產和生存活動中逐漸形成徒手或武裝的格鬥技術,演變成現代體育運動,出現在世界各地區的人類活動中,如擊劍、泰拳等。而從原始的格鬥術發展到內外兼修的格鬥與舞蹈相結合,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來的。

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7世紀初-公元前256年),車戰是戰爭的主要形式,車戰所需的槍、匕首、戟的射擊和使用技能成為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同時,拳擊和摔跤也是軍事訓練和武士選拔的重要內容,並形成了壹定的競賽體系。當時舞蹈和武術合二為壹,稱為“武舞”。是實戰所用經驗的預演,是古代武術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是碎片化、系統化演變的標誌,是武術套路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軍事戰爭逐漸由車戰轉變為騎戰,使得武器和武術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士卒的選拔和訓練更加嚴格,促進了軍事武術的發展。與此同時,表演、比賽和娛樂也很受歡迎,尤其是擊劍,武術的功能多樣化。隨著奴隸制的崩潰,軍事武術逐漸流入民間,其攻擊和防禦技能是基於個性的。在個性化的前提下,武術技能是多樣化的。隨著武術的多功能發展和技術的日益完善,武術理論從實踐開始形成。如《吳越春秋》中記載的越女論劍,深刻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武術功能和技能的多樣化,以及武術理論的出現,標誌著這壹時期武術體系的逐步形成。

秦漢三國時期

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280年)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武術的多元化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期間出了很多武俠作品,比如班固的《漢書·藝文誌》,裏面有六篇手打,三十八篇劍道。武術學校的雛形開始出現。如曹丕在《典論序》中談到劍術中有“法”的存在,證實了流派的形成。刀在軍事地位上基本取代了劍,而劍在非軍事用途上有了很大發展;這壹時期,刀槍劍術以及相撲、角球等技術也開始向東傳到日本。

金與南北朝

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公元589年),武術在與文化交融的過程中,逐漸與養生結合。但由於玄學的盛行和對煉丹長生的追求,其負面影響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發展。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唐朝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實行武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武舉人才,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武術體系的建立無疑激發了更多人對武術的熱情,在壹定程度上對唐代任俠武術的盛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的繁榮和發展。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960-1368),以民間社團為主體的民間武術活動蓬勃發展,如“英社”、“弓社”、“相撲社”等。“社”的形成為民間武術的教學、交流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到了宋代,城市發達,在“瓦舍”、“勾欄”等壹些娛樂性的群眾娛樂場所出現了大量以武術為職業的民間藝人。他們的表演既有獨唱訓練也有二重唱訓練,極大地促進了套子武術向表演方向發展。

明清兩代

明清時期(1368 ~ 1911)是武術大發展時期。其繁榮的壹個重要標誌是眾多的流派,不同風格的拳種和器械的大發展,武術作為軍事技術、健身手段和表演技巧的各種價值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明代以來,以戚繼光、程宗佑、毛為代表,對宋代以來的武術基礎理論進行了技術、戰術、教學訓練等方面的系統總結。如戚繼光的《積孝》和何的《真跡》都總結了拳術是學器械基礎的循序漸進的教學訓練規律,明確提出了武術的健身強身作用。到了清代,武術進壹步與道教養生、內丹、導引相結合,逐漸形成武術內功。在此基礎上,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註重內功訓練的新拳種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從此冷兵器的軍事地位明顯淡化。由於武術具有健身、防身、自衛的功能,所以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漸成為我國現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豐富運動形式,升華技術理論,沿著運動方向不斷發展,又不失攻防內涵。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1912 ~ 1949)中華民族積弱積貧,各界聲音提倡國粹體育。中國傳統武術被國人重新認識,壹些以學習武術、開展武術活動為目的的新社團相繼成立。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吳京體育會”是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民間武術團體。1927年,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國術博物館,並於1928和1933年在南京舉辦了兩次國術考試,舉辦了拳擊、長兵、短兵、散手、摔跤等比賽。此外,還組織了壹些大型武術表演,如1929杭州武術休閑大會、1936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表演等。同時,受西方先進體育教育經驗的影響,武術進入了各級學校的體育課堂。對武術的研究也逐漸展開,壹些關於武術的著作相繼出現,如《少林武當考》、《內家拳研究》、《徐致壹太極拳略》等,都開始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認識和研究武術。武術在民國時期有了很大的演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