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儒家的制衡:曹操成為反面教材是國情和歷史的必然。

儒家的制衡:曹操成為反面教材是國情和歷史的必然。

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壹個被誤解和歪曲的歷史人物。這種觀點我實在不敢茍同。在我看來,曹操被打成壞人,是國情和歷史的必然。

之所以有這兩個必然性,當然在於曹操本人。具體來說,它在於曹操的以下四個特點:

壹個是家庭背景不對。歷史新知我們知道,皇帝的寶座不是某個家族的祖傳家具,是可以搶走的。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質疑“諸侯寧要種子”,《三國演義》裏的英雄們喜歡說“天下為公,天下為公”,都是這個意思。然而,與此同時,還有壹種理論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天子。要成為天子,妳需要植根於洪妙,也就是妳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中的壹個:要麽他的祖先是天子,要麽他不是壹個正常的人類,而是壹個怪物生下了龍等天界動物的轉世。曹操和劉備是三國爭霸最有希望的人物。劉備是中山王劉勝的後代,符合祖上是皇帝的條件。而曹操呢,從來沒有當過皇帝,只是出身有些不清不楚。倒影?舒威?武帝把曹操的祖先追溯到曹參,他是漢初的壹個著名人物。不過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太監曹騰的養子。雖然做官的是邱,但他的身世並不清楚。“不判其生”(吳人寫的《曹臧傳》稱曹嵩為夏侯氏之子)。這幾乎等於說曹操的父親是私生子。私生子的兒子生前叫王維,死後被尊為皇帝。這是所有君子都無法承諾的。很明顯,曹操吃虧在老實。如果他像劉邦壹樣,組織造神團隊,事前事後大搞輿論,廣而告之,說他是天帝之子,說他是真命天子。那麽,可以肯定的是,以後“扶劉反曹”的隊伍就不會那麽強大了,“賊”的罪名就很難成立了。曹操傻。他只知道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去拉攏文人。這些人大多是自由主義者和無神論者,這不僅對他的帝王生涯無益(我認為曹操生前沒有任何登上皇位的野心),而且是極大的阻礙。

第二是我喜歡做事。通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書上的著名宰相,大多是得過且過、空談理論的高手,不太可能是有棱角的實幹家。曹操恰恰違反了這個規則。他壹進入官場,就壹直想做點什麽。比如,早在他擔任濟南宰相期間,就曾經大刀闊斧地整頓官員隊伍,杜絕* * *現象。史書盛贊他的功績,說“郡縣界,令人肅然起敬”。其實不難想象,壹定得罪了很多厲害的人。後來升為東郡太守,拜郎。曹操要麽拒絕,經常不上班甚至辭職回家,都是因為他意識到,如果他要做壹件事,壹定會給家裏帶來災難。後來當了將軍、宰相,曹操依然雷厲風行。正如陳壽在這本傳記後的評論中所說,“...運籌帷幄,鞭撻神和商在空間上的神奇,韓和白的獨門謀略,以及官授材料,各為其器”。不用說,這個派系會得罪很多人,樹敵千萬――這些人都有可能成為他惡名的制造者和宣傳者。

第三是嘴不是蓋的。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論的中國,崇尚溫柔敦厚,中庸之道。所謂禮儀,就是要克制自己,而不是說假話假笑,還要讓別人覺得舒服,開心。曹操說話,根本不講溫柔,中庸,謙虛。他對任何事情都直言不諱,不管別人聽了是否舒服。最厲害的壹句話是關於《蜀》中的“國若不孤,不知幾時為帝,幾時為王”,狂妄地把自己比作古代的聖人周公。至於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誤殺老友呂伯奢全家,“寧教我負而不教我負”(《三國誌》中記載的“寧教我負而不負”),壹般人的理解是不符合曹操說這句話的本意的。此外,曹操在遺囑中談到妻妾的生活安排、自己衣服香料的分割等瑣事,稱之為“分香賣鞋”,也與封建時代的禮儀傳統相矛盾。曹操說的是實話,即使在今天,聽起來也很刺耳。

第四,人才太多。生於亂世,大部分時間身居要職,與朝廷打交道,帶兵打仗。他需要處理許多軍事和政治事務。曹操不是武士,也不是舊官,但始終保持著學者本色,寫詩。曹操的多才多藝,可以和之前的孔子,之後的蘇軾相提並論,不可思議。請參閱以下文件:

曹丕對曹操說:“飄逸好詩書,雖在軍中,我卻愛不釋手。”(“典論?論文)

曹植說曹操:“他時時掌政,同時望儒林,俯首雅頌,被豎琴所奏。”(《曹集註》卷十)

張華說曹操擅長草書,堪與著名草書家崔原、崔父子、張芝、比肩。桓譚、蔡邕擅長音樂,馮異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人擅長圍棋,曹操也有和他們壹樣的本領。此外,曹操還懂得養生之道,對草藥配方也有所研究(《三國誌?舒威?《武帝紀引博物誌》)。

如果說其中有些人可能因為與曹操的特殊關系而有阿諛奉承之嫌,那麽曹操的詩歌成就則是有目共睹,誰也抹殺不了的。壹個多才多藝的人當然能贏得心地單純的人的贊美,但也壹定會招致很多陰暗心理的人的嫉妒和反感。古今中外,但庸人不妒。

至於很多人痛恨的所謂“背信棄義”“殘忍”,其實根本不是問題。有句老話叫“兵不厭詐”(出自《無惡不作》),說明我們中國從來沒有真正拒絕過“背信棄義”。人們熱愛和崇拜諸葛亮,多半是因為他有“智者千慮,必有壹失”的“智慧”。諸葛亮的很多智慧其實都是騙人之類的把戲。漢末之亂導致三國爭霸。請問:哪個人物是普度眾生菩薩,哪個英雄不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