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尤其是信息的碎片化,在方便人們接受信息、發展自我、改進修改等方面,起到了極其方便、快捷、有效的作用。但是長期沈浸在各種碎片中真的能讓生活變得更好嗎?所以也要看到長期接受碎片化帶來的不利因素,合理利用各種碎片,不要讓碎片化的概念綁架我們的時間和生活。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非常快。網上有各種平臺和豐富的資源。大家都在忙著學習吸收各種知識。可以說,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所有時間,讓自己重新忙碌起來,讓生活變得非常有效率。但實際上碎片化時間和碎片化信息的價值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高,碎片化時間太少等不到關註,碎片化信息很難看到全貌。
知識的真正獲得,要經歷壹個漫長的收集、篩選、吸收、消化、轉化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分類、整理、琢磨,需要很多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做。然而,在這個人們不願意細嚼慢咽而只想快吃的時代,浮躁成了生活的常態。碎片時間量少,更不可能做這種需要長時間集中註意力的事情,所以在碎片時間裏,我們也接收碎片信息。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它的字面意思壹樣,只是知識體系中很少或者很簡單的壹部分。即使是為了吸引眼球,故事裏也有壹些偏頗和扭曲。人們看了之後,知道了,卻不知道為什麽。這種信息甚至不能稱之為知識,只能稱之為“觀念”或“方法”,所以這種碎片化信息的接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學習,就像很多轉發的文章,看完覺得有觸動,但又放下了,事後因為走神什麽也想不起來。
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手持設備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能剛剛開始工作。微信響了,手機響了,就要看微信更新了什麽,誰找我。以前座機不接就不接,可以避免幹擾。但是現在妳沒帶手機,還有微信。總之,重圍在等妳。完全不受幹擾是非常困難的。很明顯,整個街區因為這樣的幹擾已經分離很久了。
而我們自己,也處於壹種積極分裂的狀態。其實通勤和午休可以用很長時間,但是特別是當我們把它定義為碎片化時間的時候,時間會更加碎片化。微信,微博等。壹直在跑,壹直很配合的維持著壹種隨時被打斷的狀態,導致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看似只是看手機之類的小動作,但壹旦註意力被打斷,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到之前的任務。所以不要主動造成時間碎片化。
既然碎片化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關鍵是如何清晰地認識和有效地利用它的價值。
碎片化時間是指受眾工作生活因為多樣化需求而呈現的碎片化時間段。等公交、等電梯等壹些零散的時間,可以稱為碎片化時間。但是,有些時間本來是可以被拆分成整體的,但是因為地點和時間的原因,也被很多人定義為碎片化時間。如果支離破碎,那就得不償失了。比如通勤時間,在地鐵和公交上的時間有時候可以用小時來計算,這並不是碎片化的時間,所以不要小看公交車上的時間。有些人每天通勤三四個小時就能參加幾個專業考試,所以這些時間如果能利用好,那將是壹筆不小的財富。
碎片化時間短且分散,不適合學習專業性、系統性的專業理論知識,需要深度記憶、思考和分析。可以利用這些時間看壹些賞心悅目的文章,調節心情。妳也可以利用這些小塊的時間來學習單詞和句子,提高口語,或者放空大腦。這時候可能會有很多小創意和想法閃現。利用碎片時間,也可以用壹些小軟件收集整理文章,供以後進壹步閱讀參考。所以,碎片時間也是收集數據、拓展資源的好機會。
碎片化時間增加了學習時間,碎片化信息擴大了學習攝入的渠道,但僅僅停留在這種碎片化的狀態,無論是知識還是材料都無法得到很好的升華和利用。所以碎片化的充分利用,不僅可以體現在不間斷的接收信息和收集數據,更重要的是後期處理。需要靜下心來,選擇壹整段時間,把過去壹周收集到的片段進行篩選、整理、連接,完整的拼湊起來。有了這個過程,碎片化的信息就能更好地放入大腦,為己所用。
生活就像工作。妳要在壹張畫紙上表現出妳夢幻般的構圖,高超的技法,繽紛的色彩,但妳也需要留有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留有時間的片段,讓妳的大腦放空,留有時間讓妳自己和妳的心在噪音中聽到自己的聲音。
*無環21天寫作訓練營第7天,學號124